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2022年,人类生态意识不断增强,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愈发增多,超越西方物质主义的工业文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成为全球广泛认同的进步呼声。 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总干事布鲁诺·奥伯勒说,中国政府提出生态文明概念,并积极与全世界分享这一概念,这是中国对世界的长期贡献。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12月15日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二阶段高级别会议开幕式上致辞说:“生态兴则文明兴。我们应该携手努力,共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中方为大会最终取得积极成果提供了重要政治推动力。欧盟委员会环境总司司长佛洛利卡·芬克-霍伊尔表示,习近平主席的致辞鼓舞人心,鼓励各方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设定目标、明确路径,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进程,将雄心转化为行动。 中国在发展道路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10年来,中国以年均3%的能耗增速支撑了年均6.6%的GDP增速,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34.4%,绿色逐步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中国始终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