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12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 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少数民族文化逐渐被“侵蚀”,存在普遍“汉化”的情况,少数民族的技艺以及一些民族活动存在走向式微的危险,因此,我们必须行动起来,多举措让非遗活起来,让其焕发迷人的活力与风采。 开展文艺活动,使非遗入心。2020年我们打赢了脱贫攻坚战,进入了全面小康社会,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不仅仅只是满足物质上的追求,更要求精神方面的满足。要充分发挥政府统筹协调功能,立足当地实际,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开展文艺活动,比如贵州黔东南的芦笙节、姊妹节、唱侗歌、比壮歌、会苗歌等多种形式,学习蜡染、竹编带多种民间技艺,让本地人从心中萌发传承非遗的想法,从而付诸行动,身体力行,改变民族文化式微状态,拥有“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积极乐观、自信从容的心态。 加强能人培养,使非遗生根。文化传承,人才为本。非遗文化的衰落很多时候与人才出现断层有关,技艺是好的,但经济效益低或者时间成本高,无人愿意传承,再加上时代的影响,现在的年轻人普遍存在浮躁,沉不住气,稳不下来,加速了非遗的式微,因此,要从人才抓起,稳住人才促发展的脊柱,加强文艺能人培养,如贵州黔东南从江县的侗族大歌走进课堂,侗族大歌鼓楼老带新、传帮带等,从小培养,认真培养,同时要加强文娱活动基层设施建设,如芦笙堂,民歌活动室等,让能人有机会有地方展现自己的风采,实现非遗生根。 文旅融合发展,使非遗传播。时代的发展促使很多人进入城市,但也让很多人进入了乡村开展旅游,乡村不仅仅有山水田园,更有人间烟火气,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旅游的优质资源,旅游是传播非遗的重要渠道,我们要抓住乡村旅游机遇,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走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要积极动员群众,积极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思想认识,党员干部更是要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让群众走好生态路。要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充分发掘民族特色非遗技艺,形成特色品牌优势,利用人与新媒体技术的双加持,带动点扩面的传播,促进非遗真正活起来,走下去。(贵州省从江县加榜乡人民政府 王红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