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在近日出版的第14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在五千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华文明的自信源自于我们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可以向世界自信地说: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是我们引以为傲的价值符号。 一、火爆的文创 IP 故宫博物院自 1925 年成立以来,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展览文物,在大多数人看来,故宫还是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直到 2013 年,故宫以全新的面貌走进了大众的视野,这无疑得益于故宫举办的“把故宫文化带回家”为主题的文创设计大赛,这也是其第一次面向公众征稿。此后,各种“萌萌哒”的故宫文创产品让 600 岁的故宫以前所未有的年轻态收揽了众多忠实粉丝。2016 年,爆款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对 12 位故宫文物修复师进行了深度侧写,让看似高冷的故宫开始接地气,让历史变得平易近人,让沉睡在故宫里的文化受到青睐。 二、民族服饰文化的复兴 作为辉煌华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服饰同样是世界服装艺术史中最璀璨的明珠之一。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的礼仪在传统服饰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上溯炎黄“垂 衣裳而天下治”,下至宋明“修身治国平天下”。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加深,汉服文化逐渐出圈,实现了从“少部分人的爱好”过渡到“大多数的尝试”,从是否属于“形制”到多款式的包容,但都基于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对中国民族文化的自信。 三、传统文化的媒介输出 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起源的见证,更是华夏儿女的精神力量。随着媒介环境的改变,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在故宫修文物》、《典籍里的中国》、《上新了,故宫》等,这都是依傍于传统文化的强力输出。通过新媒介的传播,将历史文物、传统节日文化、传统礼仪等一系列历史瑰宝展现在世人眼前,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除此以外,活跃在全世界的华夏子孙通过自媒体也在演绎着我们的历史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我们有义务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火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 四、社区文化的协同治理 社区文化是城市文化的基石。近年来社区治理与社区文化建设融合发展,有效依托社区文艺团队、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以文聚人、以文育人,以此不断增强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我们将社区工作重心放在引导社区文化达人、骨干力量带领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建设上,发挥带头人和骨干力量的示范引领作用,结合社区实际,推动社区服务创新,举办特色文化活动,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修养水平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的力量,我们要唤醒大众内心深处的文化认同和民族信仰,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作为社区工作者,我们经常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怎样向居民推广传统文化”。比如我们利用社区公众号向居民宣传我们的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比如我们在春节组织写福字、贴对联活动,在端午节组织包粽子、挂艾草活动,在重阳节组织赏菊活动等;比如我们在社区组织亲子活动——宣传伟大的四大发明技术、四大名著的读书分享会及家风家训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