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月亮山,察看林场自然风貌,听取河北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和林场管护情况介绍,看望护林员。随后,习近平来到尚海纪念林,实地察看林木长势,了解林场弘扬塞罕坝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情况。(人民日报8月24号) 1962年,当林业部相关领导和专家第一次来到塞罕坝考察时,在渺无人烟的荒原上只有一颗老松树在那里等着他们。然而正是这颗松树让人们眼前一亮,因为他们看到的不只是一颗松树,更是在这里建林场的希望。但这一切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当年的塞罕坝是一片荒凉、贫瘠的荒原,这里最常见的风景是漫天黄沙,鸟连歇脚的地方都找不到,冬天零下40多摄氏度年平均气温甚至低于哈尔滨。塞罕坝第一次造林1000亩成活率不足5%,第二次造林1240亩成活率不足8%。这两次的失利加上恶劣的环境让这群怀着满腔热血的年轻人们开始心灰意冷,身为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的王尚海知道在这样的氛围中作为党员干部的他必须做好带头工作,于是他把全家老小从市区带到了条件艰苦的塞罕坝,全身心的投入到了植树造林的工作中。 他们开始总结经验、请技术专家来指导,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分析,选择了更适合塞罕坝的育苗方式,并选择了一块合适的地进行了实验性育苗,经过一队人马一个月的艰苦奋斗,终于把落叶松植满了马蹄坑,去时年轻利索的小伙子回来时一个个变成了胡子拉碴的小老头。经过二十天的等待,马蹄坑里一片新绿泛入了大家的眼帘,王尚海跟大家激动地抱在一起,从不喊苦喊累的他们跪在山坡上号啕大哭!大家的信心回来了!王尚海在塞罕坝上干了13年,经历过57万亩林木毁于一旦的雨凇灾害,经历过12万亩林木全部枯死的百年不遇的大旱,但每次他都能用打赢马蹄坑会战的决心和精力带领大家一次次从头再来。他在任期间林场完成造林54万亩,将当年的塞罕坝荒原改造成了一片绿色奇迹。 1989年底的一天,在承德市一所医院的病床上,弥留之际的王尚海缓缓抬起手指向北方,微微颤动的嘴唇像是要说些什么,亲属们把耳朵凑到他的嘴边才听到他艰难地说出三个字“塞——罕——坝”,这是他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话。遵从老人的遗愿,他的骨灰被撒在了塞罕坝机械林场的马蹄坑这片他流过汗水和泪水的地方。 当他第一次步入塞罕坝时他是一位中国共产党党员,现在他又以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身份回到了这里,而伴他长眠的那片松林也被命名为“尚海纪念林”。 ( 署名:周小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