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湖南长沙,一位91岁的老人走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门诊楼前,三捧青翠的稻束静静矗立。不知是谁,采下老人毕生为之奋斗的梦,向他祭献。 灵车过处,人们夹道相送。一颗稻种,填得满天下粮仓。千言万语,道不尽一生故事。 袁隆平逝世后,中外各界都表示沉痛悼念,这充分说明,他对中国乃至世界杂交水稻事业所作的贡献,受到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他的逝世是中国和世界的巨大损失,他将永远为人们所缅怀和铭记。人们悼念的文辞中有这样一个热词——国士。何为国士?谓其“才德盖一国”,亦或“一国勇力之士”?用在袁老身上恐怕都不能概其全貌。因为还有对人民、家国、民族的责任和爱。 回望袁老一生,宏愿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对家国命运的情怀和担当。这是一条艰辛求索的路。质疑、失败、挫折如家常便饭;误解、反对、诋毁如影随形。他默不作声,背上腊肉,转乘几日火车,去云南、海南、广东,重复一场又一场试验。为稻种追寻温度与阳光,像候鸟追着太阳。 粮稳,则天下安。水稻种植是应用科学。对科学家袁隆平而言,国家和人民的需求至高无上——技术手段不断更迭,但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始终是丰收。近年,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超过2.4亿亩,年增产水稻约250万吨。中国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向世界证明,我们完全可以靠自己养活14亿人民。 即使身处重病之中,袁隆平最牵挂的还是科研、念念不忘的,是杂交水稻事业的发展。这是一位科学家的本色,爱国为民、刻苦钻研、全心奉献。带着禾下乘凉的梦想,终身与水稻为伍,直到生命的终点。 “国士在,且厚,不可当也。”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这是袁隆平的梦,也是天下万民的梦。他没有留下最后的话语。可他想说的,人们却能看见。从云贵高原到华北平原,从洞庭湖区到江南水乡,无数农民还在等待第三代杂交水稻从试验田走向生产田;在新疆、山东、黑龙江等地,已有超过10万亩海水稻试验田丰产,许多角落还在等待“再造亿亩良田”的理想步步实现……未竟的事业,科学的价值,正待我们去坚守,拼搏,开掘。“书本里长不出水稻,只有田里才长得出水稻。”这是袁隆平送给年轻科研工作者的成长秘诀——唯有实践,方不辜负真理。 生命有尽头,科学无止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