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俗称“打假日”,假货严重扰乱市场正常秩序,使消费者蒙受损失,重拳打假很有必要。党员干部队伍中也有善于造假的人,工作中挖空心思走“捷径”,热衷于“假作为”。部分干部只重政绩不求实绩,不顾本地实际和群众需求,盲目上马华而不实的政绩工程;部分干部看似卖力实则装样,重部署,轻落实,以“假加班”博眼球。比起不作为和慢作为,“假作为”具有更强的隐蔽性,危害性也更大。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将工作实绩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准,以干成之事评干事之人,坚持优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让造假者没有市场。 “假作为”现象体现在方方面面,有的干部是“口头积极者”,工作部署多落实少,面对群众说得多做得少,蒙骗上级、糊弄群众;有的干部善于做表面文章,工作开展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雨过地皮湿;有的干部习惯在办公室忙碌,热衷于工作材料出成绩,把规划当成现实,将思路作为成绩。“假作为”现象的背后是形式主义作祟,动嘴皮子、笔杆子,比真抓实干做实事来得轻松,也来得快,存在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错误政绩观。 “假作为”者得利,会让“真干事”的干部受伤,形式主义盛行,会导致工作落实出现梗阻。“假作为”现象之所以存在,与分工不明确有很大关系,工作任务分解不到位,考核指标设置不科学,导致人浮于事,为“假忙碌”“假作为”者提供了操作空间。整治“假作为”的不良风气,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厘清干部“责任田”,让滥竽充数者现形;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考评机制,多采用“三步一直”的方式,深入一线,看工作实绩,问群众口碑,考核干部实绩,让“假把式”现原形。 “假作为”是一种功利主义,让造假者无利可图,“假作为”自然失去市场。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用好选人用人“指挥棒”,建立完整科学的识人用人体系,重用群众口碑好的干部,让实干者实惠;用好追责问责“杀威棒”,对热衷于装模做样的干部提醒到位,情节严重者按照相关纪律规定严肃处理,让无为者失位。 作者:程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