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木出于幽林,直士出于众下”。人才工作关系国家发展,关乎民族未来,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基层又是一片人才的沃土,能不断地锻炼人才和输出人才。但是基层人才“来得多,走得快”现象却普遍存在,而基层矛盾也尤为明显,解决基层矛盾,不仅要“引进来”更要“留得住”。 营造干事氛围,提高基层“吸引力”。“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其实,基层需要人才,人才也需要基层。但实际工作中,基层往往很难留住人才,基层的吸引力不够还在于没有营造出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一些地方简单以“年轻人就该多干点”一刀切这种错误思想要求年轻干部,往往适得其反。要想营造良好氛围,首先要突出选人用人导向,要有“识才、惜才”的伯乐精神,让有责任、敢担当的干部“推得出”,让有才能的干部“用得上”,让低调实干的干部“不吃亏”,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激情,才能留得住人才。其次,要用情留人,充分发挥传帮带优良传统,尤其基层领导要把工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干部,让人才能够在基层得到快速成长,培养基层工作员的归属感,提高基层“吸引力”。 完善保障机制,构建基层“高地基”。基层一线承担了较为繁重的工作,但部分基层单位经济待遇与上级部门却存在较大差异,外部激励保障低,干部内在动力弱,这就要求我们要完善保障机制,满足干部最基本的薪资待遇,同时还要关心基层干部的生活,提高基层干部的地位。只有让人才得到充分的尊重与重视,基层“人心思走”的现象才会得到有效遏制,才能促使更多的干部主动投身基层建设,基层才能真正成为识别、培养、选拔干部的源头,成为留住人才的“高地”。 力戒形式主义,优化发展“软环境”。“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是国家各项政策落实落地的主战场,任务相当繁重,尤其是追责问责机制建立后,基层的任务进一步加剧,不可否认,追责问责在一定程度上为真抓实干提供了制度保障,但动不动就拿基层干部问责,不仅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容易使得干部群体催生“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消极思想,久而久之,必然会增加基层干部想要逃离基层的想法。因此,想要留住人才,还需大力落实减负政策,尽量减免不必要的检查、考评、会议等,真正做到在思想上为基层干部减压,在工作上为基层干部减负,构筑健康良好的人才发展“软环境”。 (作者:梁菁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