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家湾安置区承接了来自鲁甸、巧家、彝良、永善、盐津5个县的近3.6万名易地搬迁群众,还配套建设了产业园、扶贫车间、果蔬基地等。 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有效举措,尤其是解决了一些深山、土地贫瘠地方群众的出行、生存和发展的难题。“搬”是一种方式,更是脱贫致富的“活水”,换了一种思路,也换了一个过上好日子的新天地。对于贫困群众而言,难的不是让他们搬出去,难的是让他们能够看到未来的好日子,让他们能够放心、主动地搬出去。“岗位”对于贫困群众而言,就是他们的信心,也是底气,这就需要为贫困群众提供更多“家门口就业”,从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让搬迁“搬活”。 “家门口就业”让贫困群众搬出深山。要让贫困群众搬出深山,很难,毕竟故土难离,既有对生长土地的情怀,又有对搬迁的质疑,让易地扶贫搬迁的工作难以推动。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要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工作尤其需要扶贫干部主动到群众的身边去,做好政策的宣讲,搬迁后的安排,带领群众去参观新家,让他们实实在在地看到易地扶贫搬迁地点完善的配套,刚好的发展环境,明确搬迁后的好处,才能打消贫困群众的思想顾虑,让更多的人愿意搬出深山。 “家门口就业”让贫困群众搬进新家。易地扶贫搬迁之后面临众多贫困群众的管理工作,这个时候就需要发觉群众身边年轻有能力的人才,让他们主动地投身到搬迁群众的管理工作中去,在搬新家的过程中做好引导工作,既解决了一些贫困群众的就业难题,也让搬迁的群众看到党和政府的真正关心,并没有因为群众同意搬迁以后就不管不问,相反,还能对群众进行更贴心的服务和关怀,才能在贫困群众搬进新家之后,保护良好的状态。 “家门口就业”让贫困群众搬开穷路。易地扶贫搬迁说到底还是为了让群众的生活更美好,这就需要用好“家门口就业”的方式,帮助更多的贫困群众搬开“穷路”,开辟新的道路。通过领导干部带头、年轻人才返乡创业、引进扶贫项目、用好扶贫车间、发展扶贫产业等,每一项工作之中,都让我们看到了为贫困群众的腰包“鼓起来”所做出的努力,都看到了在帮助贫困群众过上更美好生活上的用心。 就业是民生之本,只有牢牢地抓住“就业”这关键,用好技能带动的方式,引导更多的人就业,才能在易地扶贫搬迁的过程中,让人民群众既能搬得出、还能搬得好、搬得满意。(文/婧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