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牙膏”式释疑,是在自残公信力 近日,有媒体报道,西安一家总资产超过1000亿元的国企,其9月份的一次人事调整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该公司法人、董事长兼总经理由一名“80后”担任,而两位新任董事皆为“90后”,一名出生于1993年,另一名出生于1995年——后者大学毕业仅一年。
新闻一出,立刻引起舆论哗然,“公司还缺不缺董事,”“神操作”“现在的年轻人能力真强”“是否存在权钱交易”等等调侃和质疑的声音接踵而至。
面对舆论压力,作为公司主管部门的财政局和党工委先后发声,先是“未发现影响公司正常运营的社会关系”,后来是停职、免职处理,一波波“挤牙膏”式的释疑,非但没能平息舆论,解答民众之惑,反而刺激舆论一次次反弹,让更多“吃瓜群众”前来围观,俨然把民众倒逼成了“好奇宝宝”和“狄仁杰”,纷纷喊出了“元芳你怎么看?”。
其实舆论热议的焦点大致有三个:其一,干亿国企高管的人选是如何产生的?是否存在问题,几位董事背景、能力等信息能否公诸于众。其二,新区党工委和组织人事部门对这项任命不管知情还是不知情,都存在严重失责嫌疑。其三,事情不能仅靠解除财政局长职务就不了了之,要深挖背后原因,举一反三。
反观涉事的相关单位,面对舆论质疑,回应轻飘飘,似是而非,始终对不准焦点,俨然一副“语言学博士水平”。永远是你质疑一点,就回答一点,“挤牙膏一样”,给人一副“犹抱琵琶半遮面”之感。也许本来就是个小事,硬生生的让人觉得“此事必有蹊跷”, 后果自然就是疑团解不开,公众质疑也无法平息,越描越黑。
一次次深刻的教训告诉我们,对于各种容易引起舆论关注的事情,及时发布权威准确的信息不仅可以有效驱散谣言,更能增加公众对于政府的信任。其实,公众在质疑政府部门的工作时,绝大多数都是根据常识判断来的,往往并不会涉及太深刻的问题。他们要的仅仅是真相,是某些部门知错能改的态度。但遗憾的是,我们有些部门在释疑解惑时,喜欢遮遮掩掩、吞吞吐吐,不但大肆丢分,更弄得自己狼狈不堪,甚至还影响到了自身的公信力。
面对网络舆论,政府部门要学会倾听,了解掌握公众关注的焦点是什么,质疑的问题有哪些,而不是把舆情看作简单的发发牢骚或者是洪水猛兽。要敢于及时回应、公布真相,用实事“扫平”谣言,让自己成为舆论的“意见领袖”,进而引导舆论、平息舆论。要善用群众语言,多些大白话、大实话,少些官话套话,多些通俗易懂、简洁明快,少些模棱两可、犹抱琵琶,要让公众看得懂、信得过。
做好当下网络舆情工作,各级党委政府应当树立新理念,自觉掌握和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毕竟正确处理舆情,回应质疑,才能让政府的公信力在官民良性互动中不断提升。
作者:贾小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