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宜倡导“短平快” 作者:陈宏 近期,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科知局驻村工作队和驻村农技员结合当前农情实际,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决定在会理县新安傣族乡莲花村大力推广烟地套种长寿仁豌豆。通过加强技术规范指导,烟地套种豌豆省工省时、节约种子及水肥投入成本,属于典型的“短平快”优势产业,不失为秋冬季助农增收的好产业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去年莲花村烟地套种50亩长寿仁豌豆,每亩可创收2000元以上,今年加强规范化技术指导管理,预计增收效益更好。 “做好产业扶贫,实施精准帮扶”是脱贫攻坚战最常见的扶贫策略之一,可以说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然而,笔者(扶贫干部)结合会理脱贫攻坚实践总结认为:作为深度贫困地区、偏远山区的贫困群众,更加乐于接受“短平快”产业,对于那些需要三年以上才见效益的种养产业,地方干群往往积极性不高。所以,基于前期调研论证、科学决策的基础上,因户因人施策的最佳选择就是“短平快”产业。结合新安傣族乡实际,干热河谷地带光热资源丰富,土地四季轮作、套种间作可以最大化发挥现有土地增收效益。比如:玉米地或烤烟地套种紫花苕、魔芋,玉米地或烤烟地采收结束立即轮作新品种豌豆,秋收后立即轮作大豆、四季豆等,均可在短期内(2-4月)见效,的确不失为助农增收的好产业。 “真扶贫”必须要注重激活地方干群的主观能动性、内生发展动力,一切都要以群众愿意干为导向,而且要找准路子突出特色、发挥好党员干部脱贫示范产业引领作用。作为一线扶贫帮联干部,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产业扶贫的重要论述为指导,认真总结当前产业扶贫过程中的成败实践经验,科学务实的推进产业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我们由此得出会理攻坚实践的经验总结:产业扶贫要突出“后家”支持力度,县市派驻的驻村扶贫工作队要充分发挥好纽带联系作用,把“娘家(后家)-市县级部门”的功能作用发挥出来,履行好“一线扶贫总指挥”和“第一责任人”的职能职责,全面协调好攻坚进度安排、项目落地落实、资金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调配、过程督查督办及整改落实等,有坚强的后盾支撑支持,产业项目推进落实就事事看得见、效果实实在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