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痕迹主义”,不是消灭痕迹管理,而是要推行科学的痕迹管理,用科学的痕迹管理方法和手段,杜绝“痕迹主义”问题的发生。(11月2日,四川日报) 科学的痕迹管理要求生成规则科学。痕迹的源头是规则,只有制定出科学的痕迹生成规则,才能产生有价值的痕迹,进而进行科学的痕迹管理。痕迹无处不在,但管理却需要对痕迹进行选择。 近几年,“痕迹管理”在基层工作中被广泛应用。其优势在于通过保留下来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有效还原干部对工作的落实情况,供日后查证。而且“痕迹管理”也便于及时总结工作中不足之处,发现问题,提高工作效率。随着“痕迹管理”的不断落实,越来越多的部门开始着重在“痕迹管理”下功夫,做文章。对于基层部门而言,每天要面对的是各个部门的任务安排,过多的“痕迹管理”也让很多基层干部苦不堪言。俗话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各部门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只有把“痕迹管理”越做越实,反而下基层,服务群众的时间被压缩的越来越少。 笔者觉得痕迹化管理,做好记录备查,本身是为了更好地落实工作,并且我们党员干部都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实”是痕迹管理的精髓,“空”是痕迹管理的大忌。用科学的痕迹管理克服“痕迹主义”,从本质上讲就是把“实”字标准贯穿管理过程始终,决不能过程轰轰烈烈,结果干干瘪瘪,痕迹满满当当,效果不尽如人意。 笔者觉得“痕迹管理”不能要求事事留痕、处处留痕,要科学合理的做好工作留痕;上级领导在基层检查时,应少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多些实地调查研究,多倾听基层干群声音,把痕迹管理最终落实在人上面,这样才能让干部在工作中真正卸下“留痕”压力,让“留痕”转变为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将“痕迹”从落在纸上转变为落到群众心里。 (作者:张小北) 真实姓名:张北北 单 位: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人民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