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苍茫,草枯黄,荷日恒山在蔚蓝的天空下巍峨绵延,将荷日恒村抱在怀中。大山养育了这里的人们,但也阻断了他们通往外界、脱贫致富的路。(11月30日,人民日报)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如何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发扬他们自立自强精神,引导和激励他们努力为幸福生活奋斗,脱贫致富才能持久有效。如何让脱贫成果不断巩固,让贫困人员不再返贫,如何让先富带后富,积极参与扶贫和带贫,是眼下最应该考虑的事情。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中的重要方式。对于产业发展条件不足、土地贫瘠、自然资源不丰富,一方水土不养一方人的贫困地区,依靠当地的发展难以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就需要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的方式,让贫困群众“挪穷窝”,告别贫困的生活,实现他们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的美好愿望。 曾经的荷日恒村,没有路也没有电,草场也经过岁月退化变成了黑土滩,但随着先后实施两次大规模易地搬迁,荷日恒村有的放矢,挨家挨户对症下药,把牧民搬迁到集镇,帮助发展特色产业,促进脱贫的脚步稳定加快,并建成欧拉羊繁育基地、牦牛高效养殖基地、畜产品加工厂、小型冷库、民族服装加工厂和小汽车修理中心等6个经济实体。2013年在青海全省率先组建的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牧民入股,草场流转,建成欧拉羊繁育基地,4名贫困户被安排负责放牧。入股牧户达252户、1162人。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勤劳的荷日恒村村民们将这一系列产业发展起来,巩固脱贫成果,让老百姓脱贫绝不返贫。 搬迁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显然,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搬迁方式,最终都需要帮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为了让群众真正摆脱穷困,走上致富道路,各地党委政府通过形式多样的帮扶,稳住贫困群众的就业,通过技能培训、劳务输出、发展养殖、扶贫车间等工作,狠抓搬迁群众自我“造血”能力建设,让贫困户最终都成为每月有薪金“农民”,这样的精准帮扶,有助于改变他们贫困的现状,最终都能让他们真正过上好日子。(作者:阳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