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乡村振兴建设步伐的加快,乡村如何发展壮大成为一道重要的课题。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如何更好的把握人才和特色产业发展,对于现在的乡村发展尤为重要。 一、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 在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之间如何能做到更好的有效衔接呢,那一定离不开人才,这个重要支撑。用心引才、用情育才,才可以以人才这汪活水激起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扩充“活水”,精心引才。对人才越重视、越追求,越能源源不断吸引人才,形成星火燎原之势。要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识才、辩才,把那些有手艺、有绝活的技艺能人发掘出来,提供广阔舞台,让他们发光发彩。要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探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充分释放各类专技人员的创新活力,持续扩充服务乡村振兴人才的活水源。 “量体裁衣”,精细育才。人才能够推动发展,但人才的自身发展也同等重要。只有源源不断给人才补能充电,人才才能持续发挥自己的才能,甚至创造出新的灵感。要坚持“量体裁衣”,既加强对人才技能水平的实探摸底,又注重对市场需求走势的综合分析,按照“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给什么”的原则,对人才开展订单式、点名式培训,更好推进人才的高质量发展,精准化细育人才。 二、乡村振兴,“特”要下功夫。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产业兴旺是乡村发展问题的前提,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乡村有了产业,农民才能有事干、有钱赚。如果说产业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那么特色产业则是打开农民致富之路的金钥匙。 每个地域都有适合发展的特色农产品,比如沂水的生姜、桂林的罗汉果、寿阳的小米,这些农产品因为地域气候、土壤条件等优势而成为消费者眼中的特色农产品。特色农产品不仅是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也是人们寻找记忆中家乡的味道的重要依托。所以,发展特色农产品、延长特色产业链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 我市是农业大市,特色产业种类不少,也较有名气,但如果要让特色农产品名气更大,则需要在农产品的特色上再下功夫。首先,要保证特色农产品的质量,提升产品品质,这是扩大特色农产品影响力的关键。要引导农民在种植农产品时向绿色生产的方向靠拢,契合大众对绿色农产品的需求。其次,要延链补链,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比如沂水的生姜已发展为集生产、分拣、贮藏、运输、购销、外贸、加工等一体的产业链。这样的产业链条带动了农民就业,也壮大了地方产业。再次,特色农产品要能适应市场变化,及时创新。在产品生产、销售模式等方面不断创新,以消费者需求为出发点,生产出满足大众需求的新产品。 如今,脱贫攻坚的成就已载入史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蓝图已经绘就。新征程上,我们要乘势而上、接续奋斗,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实现高质量的乡村振兴,需要我们将人才、特色产业等各方面要素融入农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