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一是科学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快推进兼并重组,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实施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场影响力,彻底改变“小散乱”局面,以优势企业带动促进行业整体绿色发展。二是持续深入推进重点高耗能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巩固去产能成果,严格落实行业产能置换政策,依法依规淘汰石化化工、冶金、建材等行业的落后产能,坚决清退僵尸产能,健全防范产能过剩长效机制,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三是加快技术创新应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离不开技术赋能。深入开展绿色技术创新攻关行动,围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领域布局前瞻性、战略性、颠覆性科技攻关项目。进一步支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应用以鼓励绿色技术发展,鼓励创业投资基金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加强绿色技术推广,加快先进成熟技术应用。 深化重点行业节能挖潜。当前,我国重点用能行业仍然存在着较大节能潜力,节能挖潜应当成为下一步工作重点。在工业领域,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提升产业集中度和国际市场影响力,切实推动行业企业由大变强,通过规模效应促进企业提质增效;围绕重点行业开展能效对标、节能降碳诊断,实施节能改造,深挖节能潜力;支持企业实施清洁生产,不断完善清洁生产审核制度,鼓励绿色设计、绿色制造。在建筑领域,结合城市更新等工作,深入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新建建筑大力推行绿色建筑标准,在条件适宜地区积极推广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在交通领域,围绕铁路、公路、航道、机场等开展绿色化改造,加强充换电、加氢、港口机场岸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智能交通,积极运用大数据优化运输组织模式。 深入挖掘企业节能节约潜力。一是发挥信息技术作用。充分利用“互联网+”、智慧管理等措施,抓住能源资源消耗过程管控和优化这个关键点,引导更多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实现能源流、物料流和信息流的实时平衡和统一,构建基于信息化的节约管理新机制。二是通过服务延伸产业链条。鼓励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拓展,不断增加服务要素在投入和产出中的比重,减少能源资源在全产业链条生产过程中的消耗,从加工组装产品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从单纯出售产品为主向“产品服务”转变。三是大力发展第三方服务。鼓励国有和民营资本通过项目合作、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方式实现共同发展,打造一批具有技术优势、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推动服务模式创新,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将更多的节约潜力“变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