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7|回复: 0

让诗词之美在生活中绽放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34

主题

1

回帖

176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76
发表于 2023-9-19 09:55: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捕捉当代审美需求,找到传统与时代的契合点。多年来,文化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以诗词为纽带,带人们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受到观众喜爱。诗词可以写下人生自得的欣喜,可以描绘光明美好的场景,也可以抒发心怀天下、激励众人的豪迈情怀……近期播出的《2023中国诗词大会》以欢喜、寻味、寒暑、远方等为主题,从不同视角生发诗意,抒写时代之歌。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就要紧贴人们的现实生活,深入挖掘其中的价值。在保护中发展、在传承中利用,生活里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唤醒人们“日用而不觉”的文化情怀,在潜移默化中让更多人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参与者、守护者。《2023中国诗词大会》将镜头对准普通人,讲述他们与诗词结缘的故事,进而在当代语境下阐释诗词内涵,描绘社会发展的蓬勃生机。

  从机长、农民工、学生到铁路工程师,节目通过讲述各行各业的人与诗词的联系,拉近人们与诗词文化的距离,润物细无声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非遗传承人的绒花制作、琉璃烧制等技艺,手艺人的煎饼花、地面彩绘等才艺,都可以成为诗歌创作的素材。在诗与画的结合中融入竞技感,“画中有诗”环节强调生活中的诗意,文化衫、帆布包、灯罩等生活用品,都可以作为展示诗意的“舞台”,成为寄托诗情的载体。“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被诗意浸润的日常生活中、在被传统文化丰富的生活空间里,人们切身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坚、生生不息。

  文艺工作者还需要锚定传统焕新的关键点,完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创新。以诗词为例,“歌以咏志”,一首首流传至今的诗词仿佛一个个音符,凝结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通过今人的构思、创作,又被谱写成一首首动听的歌曲。“十年辛苦不寻常”,诗词又仿佛一粒粒种子,通过浸润、流传,到处生根开花。从中国诗词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人独特的音乐思维和情感表达方式。《2023中国诗词大会》以诗词竞赛的创新形式,通过吟诵、阐释等环节,将诗词文化和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相结合。沉浸式演绎、诗词抢答题等环节,以饶有新意的方式灵活展现古典诗词之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的巧妙融入,生动还原《福贵岁朝图》中赏花灯、放鞭炮、滑冰车、折梅枝等传统节日活动,让当代观众体验了一把清代孩童的过年方式,领略“总把新桃换旧符”赓续至今的节日情感。《清明上河图》中北宋的街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和九色鹿等多个场景和意象的重现,也是以当代观众喜爱的方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清楚”,让古老的文化“活起来”“动起来”。

  以诗词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彰显着中华文明的蓬勃生命力。广大文艺工作者当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创作宝库,创新传播中华文化精髓,自信、从容地讲述当代中国故事,展现新时代中国风采。





上一篇:基层党建,为国民助力
下一篇:打造纪检监察新常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投稿必读
1、任何抄袭文章禁止投稿,所有稿件必须原创,一经发现文章涉嫌抄袭,全网通报,并且永久拉黑
2、机动记者组即单位账号,在为本单位同事投稿时,务必确认该稿件是原创,如非原创本网将依法协助原著作者追究法律责任,并全网通报
3、独家专投版块稿件,均默认为作者只投稿时评在线一家,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4、请各位作者自觉遵守相关法律。 5、时政评论只能投稿到独家专投区,请勿投稿到其它任何板块,新闻稿件请投稿到新闻板块专区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绿益添商城 ( 渝ICP备16004013号-3 )

GMT+8, 2025-9-18 16:21 , Processed in 0.188533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