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呼唤基层治理的现代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基层治理如何找准坐标、主动作为、积极作为,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一项重大课题。 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和能力是保障高质量发展的“稳定器”。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之一是人口规模巨大。超大规模的人口为基层治理提出了挑战和难题。基层是国家治理的“底图单元”,而社区则是基层治理的“最后一米”。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既有宏观层面的治理体制机制,也有中观层面的政策执行机制,还有微观层面的治理单元。在这三者中,基层治理处于基础地位。我们要找准坐标,找到平衡点,既要宏观思考,也要有微观操作。目前嘉定已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街镇以下“片区-村居(单元)-小微”三级网格体系。划小基层管理单元,既能充分发挥基层网格员对辖区内底子准、情况清、动向明的优势,又有利于做细做优社区服务。治大国如烹小鲜,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因循守旧,要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和能力是实现高效能治理的“突破口”。中国式现代化是建立在深厚的历史传统、实践经验和发展水平之上的,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治理规律,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实现制度体系与社会基础的匹配一直是需要探索的课题。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研究破解基层治理难点堵点要求我们将深入调查研究作为开展工作的“先手棋”,是进一步探索加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建设课题的突破口,从而使制度体系与社会基础相匹配。 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和能力是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金标准”。基层治理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关系,就是我们党在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如何推进基层治理、创新基层治理,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能够同步地向前推进,能够达到一个同步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我们必须更加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作用,使党的建设和国家治理更加有机融合,以更大力度夯实基层基础,以更有力举措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坚持“三个不能”“两个务必”,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把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必须坚持不懈补短板、强弱项、建机制、提效能,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