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千万工程”实施二十周年。20年来,浙江持之以恒实施“千万工程”,探索出一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科学路径,实现了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向“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的迭代升级。在这重要时间点,习近平总书记对“千万工程”做出了重要指示批示。作为党员干部应努力学好“千万工程”这本生动的活教材,在乡村振兴这道千头万绪的“必答题”上,做到审准题、破难题、解新题,交出满意答案。 学好调查研究知识点,寻根溯源审准题 。118天、11个市、25个县,初到浙江省任职的习近平同志深入一线,充分摸透省情民情,开启“千万工程”的序幕。20年来,“千万工程”的每一次深化,都基于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在理解乡村振兴这道“必答题”上,党员干部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让脚步在一线“沉下去”,做到身入、心到,才能深入、知道,把真实的情况、真正的问题和详实的材料收集起来,摸清情况、找准问题,让调查研究为精准施策开局铺路。 用好精准施策知识点,因地制宜破难题。一户一景、一村一画,千村千韵、各美其美。回溯历史,其中让“千万工程”熠熠生辉的宝贵经验就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千万工程”启动伊始,习近平同志就特别强调了“因地制宜”这一重要的方法论。在破解乡村振兴这道难题时,党员干部要学深悟透因地制宜方法论的精髓要义。面对问题能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而不是简单的临墓复制,能立足当地人口、发展水平,能突出乡村特色,不搞千村一面 ,坚持量体裁衣,一以贯之,久久为功。以精准施策把握当地发展主旋律,奏响乡村振兴最强音。 用好群众路线知识点,把握主体解新题。千万工程一头连着乡村振兴,一头连着民情民意。从最初的“要我建设”到“我要建设”,共建共享共治的理念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势必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作为党员干部学会在“千万工程”中汲取“人民主体”作用,把握问题中心,解答新问题。以“为了人民”为价值取向,以“依靠人民”为行动路径,牢记“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初心力量,一路过关斩将,让乡村振兴历久弥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