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突破“卡脖子”技术的主动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实力稳步增强,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至2022年的第11位,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开启了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新阶段。但必须清醒认识到,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刻不容缓。要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在石油天然气、基础原材料、高端芯片、工业软件、农作物种子、科学试验用仪器设备、化学制剂等方面关键核心技术上全力攻坚,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要在事关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核心领域,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为突破口,前瞻部署一批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研发项目,实施好国家重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要优化财政科技投入,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加大资本市场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 下好基础研究先手棋。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科技事业的基石。无论是应用研究还是技术开发都离不开它的支持。基础研究搞不好,应用技术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基础研究转化周期明显缩短,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应对国际科技竞争,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基础研究。要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下好自主创新先手棋。要发挥好制度、政策的价值驱动和战略牵引作用,建立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优化国家科技计划基础研究支持体系,鼓励自由探索式研究和非共识创新研究。要下气力打造体系化、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加大各类人才计划对基础研究人才支持力度,完善基础研究人才差异化评价和长周期支持机制,坚持走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优化基础学科教育体系,加强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源源不断地造就规模宏大的基础研究后备力量。 打好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组合拳。科研和经济联系不紧密问题,是多年来的一大痼疾。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科研和经济始终是“两张皮”,科技创新效率就很难有一个大的提高。科技创新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而是要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将科技创新成果转换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要坚持系统观念,围绕“为谁创新、谁来创新、创新什么、如何创新”,从制度建设着眼,对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全链条整体部署,对政策、资金、项目、平台、人才等关键创新资源系统布局,一体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要聚焦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加大企业创新支持力度,积极鼓励、有效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创新,推动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重大原创技术突破中发挥作用。要打造国际科技创新策源地和增长极,加快建设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辐射区域创新发展,构筑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科研创新高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