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科学之趣 育未来之才 7月20日,习近平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提到“以优质丰富的内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作出新贡献。”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指明了方向。 让科学融入学校教育。深厚的文化底蕴、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根本。在学校教育中,学校应引入多元多样课堂,开展科技方面的讲座,让社会上的科学技术人才进入学校,进入课堂,介绍前沿科技的情况。开展跨学科教育,建构“科学+”课程,让科技为课堂提供养料和燃料,不断探寻学科交叉融合的规律,关注联结融通,用科学丰富儿童。通过兴趣班、拓展课等多种形式,呈现问题引领的课堂。实践是理论最好的检验,在课堂中引入情境,设下问题,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一步步“打怪升级”,解决一个个问题。 重视社会实践,进田园、进社区、进企业,通过户外实践,在真实的体验中看到社会运转所需要的技能,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果以及背后需要付出人的努力。政府、社区、企业也承担培育人才的责任,积极配合,挖掘资源,提供相应的实践场所、开放日活动等等。 提供科教氛围,通过举办活动、开辟科教场馆,在社会面引导舆论,展现科技相关的潮流氛围。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改变“科技人才”就是红格子衫戴眼镜的宅男的刻板印象,让“酷”成为科技人才的标签,吸引更多年轻人为此投入时间、精力,成为科技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