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需要制度创新作为前提,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创新生态。体制机制是最关键的要素,是保证各种创新资源能够有效配置的基础;一个高效并不断自我循环的创新生态必不可少,是创新要素汇聚和迸发活力的土壤。要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必须建立相应的基础制度和创新生态。 第一是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形成高水平创新成果和优秀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要看到现有的科技体制和人才制度还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科技资源分配制度、评价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还不利于大成果和青年优秀人才的涌现。科技资源在小圈子里分配、评价机制僵化脱离实际的情况不同程度存在,科研活动管理行政化,科研人员为应付各种填表、检查而分散精力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成果评奖、人才评审项目设置过多。名目繁多的奖项和过多的人才“帽子”,对正常的创新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干扰,容易助长急功近利甚至投机取巧的个体冲动。实践证明,不对科技体制和人才机制进行深化改革,就难以激发更多的人从事长期艰苦的创新活动,真正的大成果就难以出现。 第二是要真正确立和提升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让企业在产业科技创新中唱主角、挑大梁,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科技创新的发展规律表明,企业是科技创新的无法替代的主体,事关产业发展方向和进程的重大关键技术往往是由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完成的。历史上,晶体管和集成电路是由企业发明的,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也是出自于企业,这些都是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的重要创新里程碑。当今人工智能时代,同样堪称里程碑式创新的ChatGPT(生成式对话人工智能)也是由企业创新推出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作用,这次在江苏考察期间明确指出,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由于体制和历史的因素,我国的创新要素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现行的科技评价制度和人才制度也不利于企业汇聚创新资源,必须下决心彻底改变这种状况。越是高校和科研院所集中的地方,越是要有意识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攻关关键核心技术。 第三,坚持对外开放,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汇聚全球创新资源和要素。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下,许多重要科技创新活动常常是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过程,一些重大创新成果往往是汇聚和吸收了全球范围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智慧而成。还要看到,在许多创新领域,目前一些重要而关键的创新源还是在国际上,必须以高度开放的胸怀,以各种有效的形式,开展广泛的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对于一些需要采用“揭榜挂帅”方式的科研项目和技术攻关,既可以扩大至国内民营企业,也可以在国际上广泛开展合作。既要汇聚创新人才于本地,也要善于通过项目合作方式吸收天下创新智慧,不求“所在”,但求“所有”。 第四,政府要为一流的创新环境建设担起更大的责任,创造科技创新所需的一流公共产品。政府既要有远见,勇于布局重大科研方向和未来产业,善于引导社会资源向创新领域汇聚,也要有坚持多年做成一件事的境界、精神和干劲,克服注重短期政绩和形式主义的倾向。同时,政府自身也要加强改革和机制优化,淡化指标考核,把主要精力放在科技创新环境的打造上。只要有一流的科技创新环境,有紧盯世界科技前沿的重大创新方向,假以时日,一定有一流的科技创新成果涌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