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村庄,和美城乡,富乐之江。二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从浙江破题、以系统又具体的农村优化建设起手,提出“千万工程”,开启了万千村庄的美丽蝶变,预演着山河重整的壮阔征途;二十年后再回眸,“千万工程”已然改变了无数村庄的风貌,创造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奋力绘就了一副“乡村美、理念新、群众富”的乡村发展绝美画卷。 执好“绿”字笔,绘就“山海合作”的自然底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之江大地背靠山川,毗邻湖海,“七山一水二分田”,以“八八战略”为指引,持续深化“千万工程”,不断打造“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从前,村民靠“种种砍砍”为生,导致山林荒芜,破坏了生态环境。后来,逐步推进村庄绿化美化、垃圾集中处理,许多乡村已经变为山林茂密、绿树成荫的生态村,路平灯明、水清塘净、村洁屋美,万物与人和谐共生,正如一副新时代《富春山居图》平铺在眼前。 用好“新”理念,塑造“腾笼换鸟”的现代乡村。“千万工程”的价值不仅局限在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更赋予了乡村再价值化的机遇,开启了乡村振兴的序曲。2003年1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就全面阐述了“数字浙江”的构想。20年过去了,由当年的“数字浙江”建设发端,浙江在人本化、生态化基础上,将“数字化”定位为“未来乡村”建设的三大导向之一。在农村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能升级“地瓜经济”,运用新型乡村运营手段和潮流文化,深度融合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要素,使乡村成为一个充满想象的造梦空间,一个拥有更多可能的未来画板。
念好“富”字经,将特色产业点石成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22年,浙江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7565元,连续38年居全国省区第一,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千万工程”对乡村的改造提升,绝不是按照城市的模板塑造乡村,消弭乡村的特色,而是紧扣乡村实际,凸显乡村特有的功能价值,重视农业基础地位,用绿色资源助力产业发展,保障和强化农业生产功能,激活农村创业发展路径。借助民宿的宜居、老屋的景观、上山出海的体验等,让村里实现“靠着空气能卖钱”。2023年4月,杭州萧山区横一村,漫山遍野的油菜花令人赏心悦目。乡民们说,一年里,先种油菜,油菜收获后,再种植彩色创意水稻,水稻成熟之际,吸引大量城里人来此游玩体验。一片水稻田,可卖上几遍钱,摘得几重果。
千万工程”的画卷,从之江大地起笔,不断延伸至全国各地,透出的是乡村生活的柴米油盐,书画的却是乡村的未来、时代的命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