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文化看成是民族的血液,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提出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和智慧成果,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就是长期受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结果。“四书五经”“二十四史”是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来源;宣纸、瓷器、毛笔书法、刺绣、京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医中药、中餐更是影响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总之,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国人民“软件系统”的重要部分,是中国人区分于别的族群的重要原因。当然,我们在充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的同时,也要摒弃人身依附、土建迷信、封建礼法等文化糟粕,只有将杂草杂木去除,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才能长出参天大树。 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承认并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中国影响深远而广泛这一国情,是最大的实事求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两个相结合”,就是对传统的尊重,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巨大价值的认同,是对否认中华传统文化思潮的一种否定,是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可以预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第二个一百年的奋斗征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会发挥更为重大而深远的作用。表明了我们党和政府对文化建设特别是传承与发展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并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与实践指明了方向。省文史研究馆作为湖南省文化地标和清望之地,作为研究和传承湖湘文化的重要机构,我们要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和优势,不辱文化使命,不缺位,不失声,为传承中华文化多盖一片瓦,为新时期湖湘文化建设多添一块砖。要做到两个“带头”: 带头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国情和现实,使得一些人对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产生了怀疑甚至否定,一些信奉社会达尔文主义者习惯于利用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来否定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甚至认为只有“连根拔除”、“全盘西化”,中国才能走向现代文明。当前社会上存在着形形色色怀疑、质疑甚至否定中华传统文化的现象和问题,我们要旗帜鲜明地予以驳斥。中华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要通过深入研究,有序引导和增强人们对于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光辉璀璨的中华文化的认同自觉和坚定自信。 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是当代中国精神之源,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必须对其继承弘扬使之涵育当代中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仍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今天,中华民族要继续前进,就必须根据时代条件,继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特别是包含其中的传统美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