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伏天从七月十一日开始,现在天气已经开启“上蒸下煮”模式,我们的精神和身体状态都会不同程度受影响,尤其在饮食方面,不少人会出现食欲不佳、消化道蠕动减弱等问题。由于出汗,体内矿物质的丢失也会增加。 因此,更需要我们在吃食上多加注意,既要做到营养均衡,又要保证各种营养素充足吸收,以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冬病夏治”都是几千年来针对一年中最热时期的经验总结,反映了一种生活智慧。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间,人体的代谢会出现改变,机体不能像常温下一样通过热辐射的方式散热,必须通过生理适应性改变,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这种改变会导致人体对某些营养素的特殊需求。比如随着汗液的排出,人体内的水分会大量流失,同时会大量的消耗身体中的水溶性维生素、含氮化合物、矿物质尤其是钠、钾、镁、钙,部分人还有铁的丢失。 如果没有科学饮食的话,这种生理适应性改变,就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更容易中暑,出现头晕、心悸、恶心、呕吐、腹泻、消化不良、肌肉贫血、消瘦等问题。所以,三伏天更加注重合理饮食是有科学根据的。 高温环境下的营养原则 1.合理搭配,能量充足 荤素搭配可以更好地保证充足的蛋白质来源,因为含氮化合物主要来自于人体中蛋白质,来源不足容易导致人体负氮平衡。 随着温度升高人体的代谢也会增加,主食的粗细搭配,可以让人更好地保证主食量,同时让膳食提供更多的维生素B族。三伏习俗中,“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就是保证能量和蛋白质充足的方式。 另外,强调多瓜果,尤其是水分含量丰富的食物。 2.水分充足,以汤为主 高温让人体通过排汗、排尿流失大量的水分和矿物质,因此人体容易出现缺钠、缺钾、缺镁导致的一系列问题。要主动补水,每天必要的时候盐水补充。 除了日常增加饮水以外,一定要注重以汤的形式补充水和盐分。大量出汗的人,还需要在两餐之间补充含盐饮料,氯化钠浓度控制在0.1%。当然,也要注意尽量清汤,不要太多油的汤。 足量饮水,少量多次。在三伏天,低身体活动水平成年人至少2000毫升。推荐喝白水或茶水,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不用饮料代替白水。 3.增酸加苦,精心烹制 三伏天容易出现没食欲,增酸味、苦味,可以帮助改善食欲,促进消化,同时精致的摆盘、丰富的色彩,也会让进食更有滋味。 中医对于伏天饮食的建议 中医对于夏季养生保健总的概括就是养心、少吃生冷、多喝水、饮食清淡、增加酸苦。目的是增加人体对于高温的适应性,预防暑证,从而增加对于秋冬季气候变化的适应性。 1.在高温下,人体出现电解质紊乱,容易出现心悸、心律不齐等问题,与中医提倡的养心其实是不谋而合的。 2.中医里提倡养心要吃咸味的食物,其实也是注重钠钾平衡。 3.中医提倡多酸多苦,一方面是认为可以帮助改善食欲,比如红色入心,如西红柿、山楂,另外一方面是认为可以帮助减少身体中消化液、汗液的流失。 4.中医认为要适当进补,增加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一些严重亚健康的人群或者疾病人群,因为身体的原因,对于食物的消化能力会更弱一些,因此可以通过增加植物类蛋白的方式进补。不过这一点经常被误解为只能吃素,并且是缺少了豆类及其制品的素食。 5.减少对于冷饮、寒凉食物的食用频率,这条建议是中医养生保健相对独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