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之兴替,在于礼义,不在于富贵贫贱”。知礼仪、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因家风清廉质朴、善良守信、进取有为而得赞誉的古今名人不胜枚举。清代名臣林则徐留给后辈的家训:“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家风是一种家庭或家族文化,它以人格塑造为宗旨,教育子女务正业、走正路、行大道。晏子讲:“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准北则为积。”良好的家风犹如准南的沃土,使孩子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锻造品行,在潜移默化中完善人格。要经常管住小节、见微知著、防微杜渐,牢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自觉做到不妄取、不苟取、不敢取。要搞清楚金钱与事业、金钱与快乐、金钱与健康、金钱与家庭到底孰轻孰重,不辜负组织的重托、百姓的信任、亲人的期望。 古人讲:“贪欲者,众恶之本。”自古以来,贪官污吏不少,而清廉为本、動政为民者也不乏其人。党员干部都应该把家风建设作为廉洁修身的“重头戏”,正心修身、崇廉尚洁、戒贪弃污、遵纪守法、廉洁用权,防止特权思想对家庭的渗透,只有这样才能维护清正纯洁的家风,带动优良的党风与民风,引导社会养成廉荣贪耻的价值取向,营造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 作为社会的基础单元,家庭道德与社会风尚往往息息相关,家风淳则天下定,家风正则国运兴。党员干部良好家风更是促成其廉洁从政、严以用权的制胜法宝。良好的家风教导人穷而不馁、富而不奢,始终不忘高尚品格追求,扩大到社会上就会成为一种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会让我们的信仰更加明确、民族更有希望、国家更有力量。因此,倡导优秀的家风家规,并非是一家一户的小事,更是关系到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大事,以优良家风促进公民尊法、守法,正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下达到的高度统一。 家庭是人生的起点和归宿,家庭风气正,事业才能枝叶茂盛。党员干部严格约束家人既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内在需要,又是党纪党规的客观要求;树立和培育优良的家风家规,既是不断提升个人和家庭道德修养水平的“私事”,又是不断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效的重要举措。家庭是社会组织机构的细胞。家教严不严,家风正不正,不仅影响一个家庭的发展,而且还关乎社风民风,乃至民族、国家的命运。 家训是家庭的核心价值观,家规是家庭的“基本法”,家风是家族子孙代代恪守家训、家规而长期形成的具有鲜明家族特征的家庭文化,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产,是每个家族成员自豪感的源泉。党员干部在家庭乃至家族中往往都是核心人物,其一言一行都是家规的模板、家风的旗帜,只有以身作则,恪守家规、传承家风,才能为家人作出榜样,会有尊严、有说服力。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不让别人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知行合一、言行一致,做到家里和家外一个样、台上台下一个样、八小时外和八小时内一个样,始终保持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在社会上带头传递好家风正能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