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理念、质量标准和科学方式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承担者、引领者,人才的现代化与社会的现代化有机统一、协调发展。实现人才的现代化,根本目的是推进人才发展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即推进包括人才的思想观念、素质能力、行为方式、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现代转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按照这一本质要求,必须确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理念,准确把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性问题,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双塑造,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应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的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坚持以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吸引和集聚各方面优秀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作出重要部署,提出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的目标要求。高质量发展和科技自立自强迫切需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应完善人才发展的新型举国体制,打破原有的以行业和职业静态划分人才队伍类别的传统做法,明确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分类新理念,聚焦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重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新格局,形成诸多领域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战略人才支撑。 坚持以支撑现代化建设的效能为目标,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贤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管根本、管长远,是影响人才集聚和发挥效能的根本性问题。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需要营造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破除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性梗阻,持续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以人才现代化的体制机制建设促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进而转化为创新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为人才支撑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