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在京举行。会议指出,要“通过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不断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担当作为、敢于善于斗争,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胜利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提供坚强作风保障。” 基层减负已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对于打卡式的督导、茶话会式的调研、文件式的责任、台账式的落实等突出问题,唯有过硬的措施,扎扎实实地改,才能精准击中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痛点,才能真正实现基层减负,释放基层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让基层从群众急难愁盼事入手,从关乎群众切身利益入手,办一件件能增进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的实事要事。 基层苦形式主义久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捆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加重基层负担。近年来,党中央把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和为基层减负结合起来,各地区各部门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卸下不必要的负担。 精简会议、压缩发文、减少检查等,各地着力推进减负举措,曾长期困扰基层的“文山会海”“督导泛滥”等问题有所缓解。可是,部分地方基层减负却停留在口头上,他们重喊口号却轻落实。有的地方满足于发发文、开开会,有的虽然明确了减负举措,却喜欢搞些新花样,以凸显工作创新亮点,导致部分地方仍有“暗度陈仓”“暗中加码”的问题,侵蚀基层减负成果。 减一揽子“工程师”。要深刻认识到“减负不是减去责任、减轻担当、减少作为,而是简化制度、简化方法、简化模式。”基层干部的常态,总是“部门事指着一两人干”“一件事情一个人反复干”,最后成为一揽子“工程师”。虽然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繁琐复杂,基层干部身兼数职是常态,但是过之不及的现象必然导致在推动工作高质量上打折扣。要坚持人岗相适、人事相宜的原则,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更加注重在基层一线培养和发现优秀人才,把关心关爱干部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鼓励基层干部奋发有为,从而高质高效推动当地的产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