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要振兴 文化来“唱戏” 财政所 唐嘉宁 这个夏天的“顶流”,热搜榜上的常客,主流媒体上的新宠儿......“村超”从村级比赛跨越到全国级比赛,这一文化盛宴搭乘上了互联网的东风,将乡村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给乡村振兴注入了源头活水。换句话说,要想实现乡村振兴,文化要来“唱戏”。 挖掘乡土文化特色,锻造乡村“新品牌”。那如何才能在品牌上有所创新,从而实现“一村一品”哪?深入乡村地头,打造个性IP是降低“查重率”的必胜法宝。党的十八大以来,“千万工程”的持续推进,“量身定制”出了独具特色的和美乡村。只有遵循村庄发展规律,充分挖掘自身文化特色,牢牢掌握因地制宜的科学方法,才能打造乡村品牌,推动乡村振兴的进程,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赋予乡村“源动力”。作家冯骥才说,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在农村,文化的根在农村。“第二个结合”,又一次思想解放的实现离不开的是乡村文化的振兴。从村级文化活动室焕发新样貌,到核酸采样亭化身传递书香的“共享书屋”,再到近日九棵树未来艺术中心的《唐宫夜宴》,奉贤当地村民“动起来”了、文体资源“活起来”了、旅游消费也“热起来”了,走出了一条既富“口袋”也富“脑袋”的发展之路,这是乡村振兴在基层的有效落实。 培育乡村文化沃土,打出政策“组合拳”。“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没有好的政策,乡村就难以吸引到各大资源要素,如人才,企业,科技等。青浦区最近已出台农业招商引资专项政策,对农产品加工业、智慧农业等提供重点扶持,奉贤区推出“三园一总部”工程,盘活农村闲置空间,为企业服务,国家“三支一扶”政策吸引大学生毕业后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农业招商”和“三支一扶”政策背后,蕴藏的是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密码。 乡村是人们不断回首的故乡和家乡。只要充分挖掘乡土文化特色,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发挥好政策“组合拳”的效能,不断开辟创新,“星星之火”将形成燎原之势,乡村文化大“戏”也终将唱响,成为乡村振兴道路中一道亮丽风景,广大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会更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