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尘问题,一直是中国较为关注的环境现象,大量尘沙的形成,不仅和自然条件有关,也和生态环境以及城市建设有密切联系,从健康角度来看,人体长时间接触沙尘,可能会导致过敏、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眼部疾病频发,对当地居民的心理造成一系列负面影响;从安全和环境角度来看,能见度降低大大增加了事故的发生率,导致人畜伤亡,形成土壤风蚀、大气污染和农业减产,因此,防沙治沙,是关系到人来永续发展的伟大事业,缓解荒漠化刻不容缓。 近年来,随着防沙治沙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相继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作为世界上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受影响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不仅开展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和国家沙漠公园建设等项目,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还形成了一系列科学有效的“中国方案”,中国防沙治沙的经验和模式备受世界各国瞩目。 其中,以库布其沙漠治理最为显著,该地治沙运用风向数据法配合微创气流植树技术、乔灌草立体种植方法以及半野生化甘草平移微生物造地科技治沙技术体系,使得治沙效果显而易见,原本荒芜的土地,到处都是绿色植被,堪称防沙治沙案例中的典范。 同时,开展荒漠化防治国际合作已成为我国对外合作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在“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行动中,成功为亚、非、拉各国提供了中国经验、中国技术和中国模式,彰显了中国对生态文明负责任的大国形象。“防治荒漠化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期许。”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项目官员林锡升表示,“中国积极开展荒漠化防治领域国际合作,助力各国绿色发展,为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未来中国荒漠化防治的方向,依旧会聚焦于国际社会的合作,利用多年来在防治荒漠化领域积累的重重经验,继续参与国际荒漠化防治政策的设立、评估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为蒙古、阿拉伯等国家提供技术支持,并帮助更多国家治理荒漠化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