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明所从来、知其将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引领未来、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应勇担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追本溯源、学深细悟,深挖“昨天”的底蕴。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无论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治国理念还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无论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还是二十四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我们要深入学习中国文化文明发展史,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在向传统学习中坚定历史自信,在向经典学习中坚定文化自信,自觉用中华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保持警惕、敢于斗争,坚定“今天”的自信。随着互联网科技的突飞猛进,世界各地的联系互动更为密切,各种思想文化交流碰撞也更加频繁。但部分国家频繁通过网络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通过改变媒体格局与舆论生态,对优秀传统文化带来挑战与冲击。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文化渗透和侵略,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敢于斗争、敢于亮剑,坚守住中华文化立场,树立正确文化自信观,坚决不崇洋媚外,自觉抵制西方“普世价值”等错误思潮的侵袭,争做中华优秀文化的忠实信仰者。此外,我们还要万众一心,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并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不断弘扬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好中国声音, 不断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做好“明天”的传承。“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守正是基础,创新是关键。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才能真正使文化“活”起来。从《唐宫夜宴》到《纸扇书生》再到《洛神水赋》,传统文化屡次“破圈”的背后,是文化创新的生动实践。新时代新征程,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只有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主动作为,才能真正掌握未来文化发展主动权。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民族发展的根与魂,始终与时代同频,切实找准传统文化与时代潮流的结合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章,不断拓宽文化产业路径,不断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
高志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