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9月,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全国公共机构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发挥率先示范作用, 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印发通知,公布《 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评价参考标准》,并就进一步推进有关工作提出要求。至此开始,“垃圾分类”的芬芳漫延到了千家万户。 上海作为首批国家性直辖市,在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上具有重要地位,自然积极响应垃圾分类这类影响深远的措施。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截至目前,上海垃圾分类达标率达95%,实现了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2%,垃圾分类志愿者超71万,三级志愿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2023年5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回信,对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提出殷切期望。 引领垃圾分类,创建时代新潮流。垃圾分类可以减少垃圾的总量,降低对环境的破坏,保护生态环境。同时,垃圾分类也可以促进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节约资源,降低社会成本。合理的规划垃圾分类设施,才能满足居民对垃圾处理的需求,减少垃圾处理的成本,在城市发展中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环保事业中来。目前来说,上海全市城区垃圾分类设施已基本实现全覆盖,社区也通过科技赋能不断提高垃圾分类效率、开展各类垃圾分类趣味活动提升社区居民积极性。 推进文明生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好生态环境是每一座城市最宝贵的财富,由于城市大力的建设,越来越多的新生活方式造成了很多资源浪费和白色污染。如若想要做到俩手抓,保证城市建设的前提又能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垃圾分类的实施必不可少,上海打造了“数字环境”管控信息化体系,将垃圾分类实现精准控制,在线管理过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也大面积覆盖。努力做到通过垃圾分类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人人相善其群。加强对垃圾分类的推广教育,无论是从学校,社区还是家庭,要保持一个积极响应,潜心了解的态度。借助网络直播、垃圾分类小程序等线上宣传方式及学校的垃圾分类小课堂、参观垃圾分类教育基地等宣传动员和便民方式,充分发挥党组织、社区、物业等示范作用,尤其是在郊区农村,通过简单、有趣的宣传方法不断提高居民垃圾分类能力、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共同推动城市的双碳建设,积极助力碳中和。 挖好垃圾分类小小的坑,开出生态文明建设大大的花。上海垃圾分类并非一朝一夕的“任务”,它不仅是一项重要的环保措施,也是每个人应该遵守的社会责任。我们应该积极地成为垃圾分类活动的宣传者、倡导者和践行者,为上海的生态文明贡献一份小而伟大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