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回信中强调,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精准施策、久久为功,需要广大城乡居民积极参与、主动作为。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考题”,也是事关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大课题”。 践行“人民至上”,做好垃圾分类工作。从“扔进一个筐”到“细分四个桶”,从“新时尚”到“好习惯”,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背后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是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体现。截至2022年底,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居民小区垃圾分类平均覆盖率达到82.5%,人人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正在逐步形成。全社会人人动手,始终围绕以人为本,汇聚更多群众的志愿服务力量,广大城乡居民积极参与、主动作为,携手垃圾分类活动、奉献爱心力量,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一起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守护更多人的健康生活。 践行“教育引导”,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经过多年的倡导和宣教,不少人其实不缺少垃圾分类的基本意识,但是面对着垃圾箱上“可回收利用”“不可回收利用”的简单标识,大家缺少的往往是“如何正确分类”的相关知识。开展好垃圾分类教育工作,需要利用好大众传媒,给全民设置一堂“垃圾分类课”,让人们能够精准地进行分类投放;同时,不能止步于科普知识的初级阶段,还需通过灵活易懂的宣传手段,让居民深入了解垃圾处理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并进一步教导居民做好垃圾分类处理的日常工作,这方面工作的意义可谓立意长远。当社会形成了垃圾科学处理的群体意识,也许垃圾分类连“强制”都不再需要,最终将演变为一种习俗与共识。 践行“因地制宜”,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有的地方创新传播方式,寓教于乐,讲解垃圾分类知识,让正确的分类投放方式深入人心;有的地方在机制上探索建立“绿色账户”,正确分类投放垃圾可获积分,借此可兑换物品或购物优惠券,激励更多人参与;有的地方从源头投放、中端运输、后端处理等环节,严控垃圾分类及处理方式,做到分类回收、无害化处理……通过一系列有力、有为、有效的举措,“随手扔”变成了“随手分”,人们分类投放垃圾的意识、能力都得到提升,为改善生活环境、促进绿色发展贡献了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