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好三篇文章,让“十五五”蓝图照进基层实景
近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擘画了未来五年国家发展新蓝图,为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宏伟蓝图的落地生根,离不开基层的坚实支撑。基层干部须以系统思维做好“转化”“落实”“创新”三篇文章,层层递进推动规划从文本走向现实、从宏观落到微观、从蓝图变为实景。 做好“转化”文章,筑牢规划落地的衔接根基,解决“接得住”的问题。宏观规划与基层实际之间存在天然的表达差异,若直接照搬照套,难免出现“水土不服”。基层干部作为政策落地的第一责任人,首要任务是当好规划与群众之间的桥梁纽带,而非简单的“传声筒”。这就要求基层干部先“沉下去”摸清实情,深入大街小巷听群众诉求,走进田间地头看发展短板,找准国家战略与本地资源、群众需求的契合点。在此基础上,既要将规划中的宏大部署转化为群众听得懂的通俗表达,消除认知鸿沟,更要将长远目标拆解为可感知、可参与的阶段性实事,让群众清晰看到规划与自身利益的关联。 做好“落实”文章,握紧蓝图变现的关键抓手,解决“干得好”的问题。转化是前提,落实才是核心。基层干部需以钉钉子精神,将转化后的具体任务落到实处。首先要建立任务台账,结合本地区发展定位,把规划项目与年度工作、民生工程精准对接,明确责任分工、时间节点和考核标准,避免粗放推进、责任悬空。其次要坚守“人民至上”原则,通过社区议事厅、村民代表会等平台,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既为落实献计献策,也监督任务推进,让落实过程成为汇聚民智、凝聚合力的过程。最后要严把实效关,以群众满意与否为标尺,紧盯民生痛点难点,比如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具体需求,把任务完成转化为群众受益。 做好“创新”文章,激活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解决“走得远”的问题。落实不是机械复刻,创新才能让规划焕发持久活力。创新需坚守底线,在规划框架内立足实际,不偏离战略方向、不脱离群众需求。创新要瞄准问题,针对落实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比如数字鸿沟下的便民服务难题、产业发展中的同质化困境,探索贴合本地的新路径、新方法。创新更要敢于担当,面对探索中的风险和挑战,要发扬斗争精神,既不畏惧困难,也不盲目冒进,在试错中完善、在实践中提升。最终要善于沉淀,将创新中经检验行之有效的做法,总结升华为制度规范,从个案突破变为普遍适用,让基层创新成果惠及更多群众,为规划实施提供可持续的动力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