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而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是连接改革发展与民生福祉的桥梁纽带。在新时代转型进程中,唯有以改革开放破解社会工作发展瓶颈,才能让社会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平衡、充分、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为现代化建设注入温暖动能。 改革开放为社会工作拓展发展空间。过去,我国社会工作受体制机制限制,存在资源分散、服务单一等问题。随着行政体制改革推进,中央及地方各级社会工作部相继组建,理顺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统筹机制,推动行政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协同发展。同时,开放带来的先进治理经验,让社会工作借鉴国际专业模式,在养老护理、社区矫治等领域形成本土化服务体系。以上海自贸试验区为例,其制度型开放过程中,社会工作机构主动对接外籍人员需求,协助解决支付便利、子女教育等问题,成为开放环境下的重要服务支撑。 深化改革为社会工作注入专业活力。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社会活力的充分释放,而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需要制度保障。通过 “放管服” 改革,政府逐步下放部分社会服务权限,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供给。多地试点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机制,促使专业机构竞相提升服务质量,在留守儿童关爱、老旧小区改造等民生领域发挥实效。在东北振兴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借助区域协调发展改革政策,搭建技能培训平台,帮助下岗职工转型就业,成为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的 “柔性力量”。此外,人才制度改革完善了社会工作者评价与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专业人才投身基层服务。 社会工作为改革开放筑牢民生根基。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增进人民福祉,社会工作以其精细化服务,化解改革中的社会矛盾。在城乡融合改革中,社会工作者推动城乡人才、技术要素流动,通过社区营造活动缩小城乡文化差距;在绿色发展改革中,志愿者开展环保宣讲,助力构建低碳生活方式。面对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社会工作机构搭建权益保障平台,既保障了劳动者利益,也为新业态健康发展扫除障碍。这些实践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减少了深层次改革的阻力。 改革开放与社会工作相辅相成。未来,需持续以制度创新破除社会工作发展壁垒,推动其深度融入基层治理、民生保障等领域。通过全方位协同,让改革开放的动能转化为民生改善的实效,为高质量发展构建起既有经济活力又有社会温度的坚实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