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擘画新蓝图:从“十四五”成就看“十五五”新征程 五年风雨兼程的艰难跋涉,五年矢志不渝的勇毅笃行,中国答卷举世瞩目,中国道路更加宽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这一时期,中国发展历程极不寻常、极不平凡。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一、“十四五”:砥砺前行的不凡篇章 五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开创性进展、突破性变革、历史性成就。“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运行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到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诸多领域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跨越式发展。 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要进展,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向深度和广度进军。 二、创新驱动:塑造发展新优势 “十四五”规划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规划设定了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的目标,并首次明确“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 在创新体系构建上,规划提出建立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建立量子信息、光子与微纳电子、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现代能源系统等领域的国家实验室。 这些举措为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新格局: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的重要战略部署。规划强调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在立足扩大内需、强化国内大循环主导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依托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 规划还强调持续深化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拓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 四、绿色转型:迈向可持续发展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十四五”规划首次明确了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提出“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要求。 在具体措施上,规划提出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加快发展风电、光伏、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 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同时,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低碳转型。 五、民生福祉: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十四五”规划中,民生福祉类指标占比超过三分之一,为历次五年规划最高。规划明确提出了“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 持续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更加积极有为地促进共同富裕。 规划还制定了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在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同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 六、安全与发展:筑牢国家安全屏障 “十四五”规划将 “安全”提升至与“发展”同等重要地位,首次把“统筹发展和安全”列入指导思想。 把“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作为坚持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 在谋篇布局上,规划把以往分散于各篇章的安全相关内容整合,单独设立安全发展专篇,全面阐述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的内容。将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的重点放在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生物安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四个方面。 “十四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为“十五五”规划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坐标上,“十四五”时期书写了浓墨重彩的新篇章。 历史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 站在历史交汇点上,以“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坚定信心,以“十五五”规划建议绘就的蓝图指引方向,汇聚起十四亿多中国人民的磅礴力量,我们必将在新征程上再创新的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