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系统总结了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与宝贵经验,对在新起点上继续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进作出了战略部署,发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员令。社区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单元和人民群众生活休憩的基本场所,是感知社会脉动的最前沿,也是各项改革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因此,深入贯彻全会精神,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要求融入社区工作实践,是激发社区活力、提升治理效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与关键路径。 一、深化认识,把握改革精神与社区工作的内在联系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核心在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释放发展活力,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与社区工作“服务居民、造福群众”的宗旨高度契合。高质量发展,对社区而言,意味着更优美的环境、更便捷的服务、更和谐的邻里、更有效的治理和更充分的居民参与。当前,社区工作面临着人口结构多元化、服务需求精细化、治理情境复杂化等新挑战,传统的管理服务模式已难以完全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唯有以改革的精神审视社区工作,以开放的姿态整合社区资源,才能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将高质量发展的“大蓝图”转化为社区居民可感可及的“实景图”。 二、聚焦重点,以改革创新驱动社区治理升级 首先,要深化社区治理体制改革,完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坚持和加强党对社区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等多方协调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党建引领、网格治理、多方联动”的治理新模式,推动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要着力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治理共同体,畅通居民议事协商渠道,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志愿者、驻区单位等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社区治理,变“独角戏”为“大合唱”。 其次,要推进社区服务供给改革,满足居民多样化高品质需求。紧扣“一老一小”等重点群体关切,优化养老托幼、助残济困等基本公共服务配置。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和社会资本,拓展社区生活性服务业态,发展“互联网+社区服务”,推动便民服务智能化、精准化。鼓励支持社区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力量发展,提供心理疏导、法律援助、文化娱乐等专业服务,提升服务的人文关怀和专业水平。打造“十五分钟便民生活圈”,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优质、多元的服务。 再次,要推动社区管理方式创新,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依托“社区云”平台,实现对社区人口、房屋、设施、事件等要素的精准掌握和动态管理。完善社区矛盾预防化解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将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深化社区环境综合治理,推进垃圾分类、停车管理、楼道清理等难点问题的长效解决,营造干净、整洁、安全、有序的社区环境。 三、强化保障,营造支持改革鼓励创新的良好生态 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有力的保障支撑。一要强化人才保障。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通过培训、激励等措施,打造一支懂治理、善服务、有情怀的社区工作骨干力量。二要强化资源保障。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投入,同时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资源置换、公益创投等多种方式,拓宽社区资源渠道。三要营造创新氛围。鼓励基层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对社区改革创新中出现的失误给予包容,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形成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的生动局面。四要坚持群众路线。始终把居民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社区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准,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使改革举措更接地气、更富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