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规划与国家发展紧密相关。要了解新中国发展史,就需要了解五年规划(计划)的历史及其发挥的重大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经编制实施了十四个五年规划(计划)。经过“一五”至“五五”计划的实施,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改革开放后,经过“六五”和“七五”计划的实施,我国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经过“八五”和“九五”规划的努力,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比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超额完成,进入世界银行划分的下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从“十五”到“十一五”时期,我们实现了从下中等收入国家到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GDP跃居世界第二位;“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的实施,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即将收官的“十四五”规划,将推动中国发展迈上新的台阶。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一个又一个五年的研究、部署和落实,离不开一个又一个五年的坚持、探索和创新。五年规划记载着共和国一路走来的艰辛与奋斗,每开启一本新的规划,就是翻开发展的新一页,每回看其中的某个段落,都会跳出当年发展的脉络与线索。 规划是面向未来的,天然需要想象力,需要年轻的思维。在各地区、各部门的规划编制工作中,都要注重与青年的交流,了解年轻群体的关切,争取拿出能让年轻人眼前一亮的规划。 规划要呼应共鸣点,回应共情点。规划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始终记得去回应群众关注的问题。对年轻群体来说,就业问题非常重要,规划就要在相关部署中认真谋划就业工作,帮助青年找到理想的岗位,也要构建全链条、全方位的就业支持体系。年轻人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在民生领域公共服务内容中,针对年轻群体的教育、健康、体育、文化、娱乐等需求,要有专门的规划安排,让年轻人能更好地享受生活的乐趣。 规划要描绘好前景,提供好机会。关于产业发展的规划,应在分析市场行为及其逻辑和趋势的基础上进行,更贴近市场实际情况和瞬息万变的形势,编制出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预期相符合的内容。关于消费的规划,要紧跟新的消费发展趋势,创造更多面向年轻群体的消费场景。关于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规划,要勾画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图谱”,为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培育更加肥沃的土壤。关于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的建设,要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不断提升城市的时尚品味,让年轻人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 规划要打破次元壁,增强包容性。欲穷千里目,先破次元壁。规划人一直在努力,通过在传统的发展规划中不断注入空间的元素,让经济社会发展在二次元的基础上立体起来,拥有了空间格局,这就成了三次元;通过前瞻一些技术革新,让人工智能、区块链和云计算跨越空间的界限推动产业的变革,这就是在向四次元迈进;强调系统论的方法,推进“多规合一”,推进不同领域间的工作协同,这就是在破圈。不同的体系有各自不同的符号,要让这些符号让不同的群体都能读懂,都能理解。规划要像交响乐,不同的声部、不同的乐器间要协调和鸣。 规划也要有舞美设计,有全息的展示。人们看规划,不仅是希望读一篇干巴巴的文章,也希望能看到一幅画卷、听到一首旋律。因此,规划的表现形式,仅“图文并茂”已经不够了,一定要活起来、动起来,把每一个角度都展现给观众。全息技术的理念可以用到规划上,让规划图形化、视频化、音乐化、动态化。我们可以在抖音设计规划视频,在b站实施特定宣传,在微博点燃热点讨论,在知乎引导难点问答,在贴吧汇集共同兴趣,在头条报道规划新闻,在公众号作专业解读,在小红书作趣味解读。规划是天然鼓励创新的,规划编制出台的过程本身,就应该去拥抱新事物的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