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魂forever 于 2025-10-24 14:05 编辑
当前,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一项关键而紧迫的工作任务。这项工作关乎基层干部的工作状态,更关系到国家治理效能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要有效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清楚认识其表现、理解其危害,并采取系统、具体的措施。 一、形式主义的主要表现 形式主义是一种将工作重心放在形式而非内容和效果上的不良作风。在基层工作中,其主要表现为: 会议和文件过多:同一事项层层开会,会议时间过长、频率过高;文件照搬照抄上级内容,缺乏针对本地实际的具体措施,以会议和文件代替了实际工作的落实。 过度追求留痕:无论工作轻重,都强调拍照、录像、建档、填表。工作做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变成了材料准备得是否精美、齐全,导致基层干部大量精力耗费在“留痕”上。 检查考核过频:各类督查、检查、考核名目繁多、频率过高、标准繁琐。基层单位常常需要反复准备汇报材料、布置场地、安排路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用于“迎检”,干扰了正常工作的开展。 数字工具滥用:各类政务APP、工作群组层出不穷,强制要求签到、打卡、积分、点赞、转发。这些“指尖上的负担”使干部们疲于应付,占据了本该用于服务群众的时间。 这些现象相互交织,占用了基层干部大量时间,使他们难以聚焦主责主业,最终导致工作实效大打折扣。 二、形式主义的严重危害 形式主义的危害是全面而深远的,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首先,它严重耗费基层干部的时间与精力。基层是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承担着发展经济、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等最具体、最繁重的任务。形式主义挤占了他们深入一线、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具体发展的时间,导致工作只能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 其次,它损害干群关系和政府公信力。当干部们忙于在办公室里准备材料、在会议室里层层开会、在手机上应付各种打卡时,他们深入群众、了解民情、解决民忧的时间就必然减少。这种工作状态无法真切回应群众的诉求,容易导致政策与实际脱节,疏远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最后,它阻碍政策的有效落实与地方的长远发展。形式主义制造了一种“一切正常”甚至“一派繁忙”的假象,却掩盖了真问题,迟滞了真解决。它使工作资源被错误配置,创新活力被压抑,最终会影响一个地方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贻误发展机遇。 三、为基层减负的系统性方法 整治形式主义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思想源头、体制机制和技术手段三个维度协同发力,打出“组合拳”。 一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强化宗旨意识。这是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的关键。上级部门和领导干部必须率先垂范,转变工作观念。评价一个地区或单位的工作,不能只看开了多少会、发了多少文、留下了多少影像资料,而要看实际问题的解决程度、看人民群众的满意度、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建立以实绩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将群众的口碑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尺,引导基层干部将精力用在刀刃上。 二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工作流程。这是为基层减负的核心环节。在会议文件方面,要建立严格的审批报备制度,能合并召开的会议坚决合并,能以文件、电话部署的工作不再开会。大力倡导短、实、新的文风,压缩文件篇幅,提升文件质量。在督查检查考核方面,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整合与规范。严格控制总量和频次,能合并的坚决合并,能取消的坚决取消。大力推行“四不两直”的调研方式,力求看到真情况、发现真问题。要科学设置考核指标,突出核心任务和实际成效,减少不必要的测评、问卷和台账检查。在权责划分方面,要厘清不同层级的职责边界,为基层赋予更多干事创业的自主权,确保权责一致,从制度上避免“上面千把锤、下面一颗钉”的局面。 三要强化技术赋能与管理,提升工作效能。技术是工具,关键在于如何运用。在数据共享方面,积极推行“政务云”等政务数据平台,实现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互联互通。一个数据一次采集、多方共享,从根本上减少基层重复填报数据的负担。在数字工具管理方面,必须建立严格的准入和清理机制。对现有的政务APP、工作群进行集中排查,功能重复或使用率低的要坚决关停整合。要明确禁止强制签到、积分排名、点赞转发等与工作实效关联不大的行为,让数字工具从“负担”回归“赋能”的本位,真正成为提高工作效率、优化服务流程的助手。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一项需要久久为功的长期任务。只有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务实的具体行动,持续深化、系统推进,才能让基层干部从无谓的事务中彻底解脱出来,将充沛的精力投入到解决实际问题和推动改革发展之中,确保各项利国惠民的方针政策能够高效、扎实地落地生根。 谌一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