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18日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一颗跨越世纪的科学巨星悄然陨落,却为人间留下了照亮未来的璀璨光芒。 以智慧叩响真理之门。“继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 世纪物理学的卓越设计师”,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的这句评价,恰是杨振宁学术生涯的精准注脚。1954 年,他与米尔斯提出的 “杨 - 米尔斯规范场论”,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了粒子物理的神秘大门,其理论深度比肩麦克斯韦方程组,此后数十年间,竟直接或间接催生了多个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现代物理的重要基石。1956 年,面对 “θ-τ 之谜” 的困局,他与李政道突破 “宇称守恒” 的权威定论,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提出全新假说;当吴健雄先生通过实验验证这一猜想时,整个物理学界的认知被彻底改写,那一年,杨振宁仅 35 岁便站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从粒子物理的微观世界到统计力学的复杂体系,他的研究如星群密布,每一项都照亮了科学探索的前路,更以实打实的成就,打破了中国人难登顶尖科学殿堂的偏见。 以坚守诠释治学真谛。“做东西刚开始不要取巧,老老实实地弄熟了,才能谈到巧”,杨振宁的治学格言影响了无数后辈。即便百岁高龄,他仍深夜演算物理问题,90 岁时为更精准地呈现研究成果,他主动学习计算机绘图软件,亲力亲为探索未知。2003 年定居清华后,82 岁的他坚持每周四次为新生讲授基础物理课,课堂上深入浅出的讲解、课间耐心细致的答疑,让学生们读懂:真正的 “大先生”,从不会因成就卓著而轻视基础,更不会因年岁已高而停下探索的脚步。 以赤心守望故土发展。“我这一生,最重要的选择之一,就是晚年回到祖国。” 杨振宁先生的赤子之心,跨越山海,从未改变。1971 年,在中美关系尚未正常化的年代,他冲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访问,成为中美学术交流的破冰者。2003 年,他正式定居清华园的“归根居”,捐出积蓄与工资筹建清华高等研究院,亲自登门邀请姚期智、王小云等顶尖学者回国效力,一心要打造 “中国版普林斯顿”,为祖国培养顶尖科技人才。他说自己这辈子最自豪的不是获得诺贝尔奖,而是“用我的努力,增强了中国人的自信心”。这颗赤子之心,让他与祖国“共同途”的承诺在岁月中愈发坚定。 杨振宁先生带着对科学的执着、对故土的牵挂悄然远行。从清华园的少年到诺贝尔领奖台上的华人骄傲,从规范场理论的奠基者到归根故土的耕耘者,他用一个世纪的旅程,在人类科学史与民族复兴路上刻下不朽印记。先生虽逝,精神永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