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切口里蕴含大智慧 微治理中彰显新作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古老先贤的辩证智慧,深刻揭示了困难与机遇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永恒法则。对于身处国家治理体系末梢、直接服务人民群众的社区工作者而言,深刻领会并践行这一法则,将日常工作中层出不穷的“困难”有效转化为提升治理能力、增进民生福祉的“机遇”,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方法论,更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政治素养和能力要求。 一、正视困难,于矛盾集中处发现突破契机。 社区是社情民意的“聚合地”,也是各类矛盾问题的“交汇点”。从老旧小区设施老化、停车难,到邻里纠纷调解、特殊群体关爱,再到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响应,社区工作可谓千头万绪,“困难”无处不在。若视困难为畏途,消极回避,则问题只会堆积发酵;但若能以唯物辩证的视角审视,便会发现,这些难点、堵点、痛点,恰恰指明了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困难之处,常蕴藏着解决问题的机遇。比如,居民对物业服务的抱怨,是推动成立业委会、引入优质物业、提升管理水平的契机;老龄化加剧带来的压力,亦是探索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新模式,构建“老年友好型社区”的起点。社区工作者需具备从“问题清单”中敏锐识别“机遇清单”的能力,将群众的“急难愁盼”转化为改进工作、创新服务的直接动力。 二、主动担当,于攻坚克难中锤炼过硬本领。 “困难不会自动转变为机遇”,其转化关键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社区工作琐碎具体,更需要那种“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担当精神。面对复杂棘手的矛盾,那种“条件有限、无能为力”的托词,或“等靠要”的消极心态,只会坐失良机。古人云:“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社区工作者就是要在解决一件件具体事务、协调一桩桩邻里关系、完成一次次紧急任务中,磨砺耐心、增长才干、提升效能。例如,在疫情防控中,社区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后来组织核酸筛查、物资保供、特殊关怀井井有条,正是将巨大挑战转化为提升组织动员能力、完善网格化管理、密切干群关系的特殊机遇。这种在实战中锤炼出的治理能力,是任何书本都难以赋予的宝贵财富。 三、深入群众,于调查研究间探寻善治良方。 “闭门造车”找不出化危为机的金钥匙,“走出去、沉下去”才是根本路径。社区工作的智慧和力量源泉,深植于基层和群众之中。社区工作者只有迈开步子、沉下身子,经常深入楼栋、走进家门,与居民坐一条板凳,听真话、察实情,才能准确把握问题的症结,汲取群众的首创精神。居民自发组织的楼门议事会、邻里互助队,或许就蕴含着化解社区治理难题的“土办法”“金点子”。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将散落在民间的智慧碎片系统化、制度化,就能有效破解“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局,将阻碍社区发展的“绊脚石”,变为垫高治理水平的“垫脚石”。 四、勇于创新,于思路转变里开辟发展新境。 时代在发展,社区面临的问题也在不断变化,固守老思路、老办法必然举步维艰。创新是化危为机的“金钥匙”。首钢老厂区转型的成功案例启示我们,唯有打破思维定势,才能实现华丽转身。社区工作同样如此。面对社区服务资源有限的困难,可以积极探索“社区合伙人”模式,引入社会组织和企业资源;面对社区凝聚力不强的挑战,可以借助数字化手段,搭建线上议事厅、邻里社交平台;面对传统服务方式效率低下的问题,可以推广“全科社工”、“一窗受理”等模式。具备“跳出社区看社区”的视野,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大胆尝试,方能在看似无解的困境中,找到新的出路,将“危”的阴影转化为“机”的曙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