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志愿军:浴血和平》以其震撼人心的镜头语言,将我们带回了抗美援朝战争中那个“边谈边打”的关键阶段。影片不仅是对历史的生动再现,更是一部凝聚着爱国主义与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史诗。当我们将这部银幕力作与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相结合,便能清晰地看到,志愿军精神跨越时空,为我们在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精神滋养与行动指南。 以精神为炬,从银幕英雄到文化自信的时代传承。在《浴血和平》中,从黄继光用身体堵住敌人枪眼的壮举,到姚庆祥在谈判前沿阵地坚守原则、壮烈牺牲的无畏,一个个鲜活的英雄形象,生动诠释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志愿军精神。这种精神是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淬炼出的革命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熠熠生辉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银幕上的英雄故事,正是革命文化最直观的载体。传承志愿军精神,就是要从这些英雄事迹中汲取信仰力量,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让革命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为文化自信筑牢深厚的历史根基。 以人民为本,从保家卫国到共同富裕的价值坚守。影片深刻揭示了志愿军浴血奋战的根本动因——为了守护祖国的安宁与人民的幸福。他们远离家乡、奔赴战场,用生命换来的和平,是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前提。这种“为了人民”的价值追求,与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一脉相承。从战争年代的“保家卫国”到新时代的“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要始终牢记志愿军战士“为人民而战”的初心,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斗争为刃,从战场博弈到风险防控的智慧担当。《浴血和平》不仅展现了战场上的炮火硝烟,更刻画了谈判桌上的博弈交锋。志愿军在“打打谈谈、以打促谈”的复杂局面中,既敢于直面强敌、坚决斗争,又善于审时度势、灵活应变,最终赢得了战争的主动权。这种斗争智慧与担当,对我们当下应对风险挑战具有重要启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我们要学习志愿军“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在面对贸易摩擦、科技竞争等重大风险时,既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必胜信念,又要讲究斗争策略、提升斗争本领,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概和“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智慧,在新时代的“战场”上不断夺取新的胜利。 《志愿军3:浴血和平》是一部唤醒记忆、凝聚力量的影片,而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则为我们擘画了新时代的发展蓝图。让我们以志愿军精神为指引,将四中全会精神落到实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英雄之姿奔赴时代之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