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央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工作。这是破除“四风”问题、巩固管党治党成效、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需从“制度约束、思想引领、监督问责”三个核心维度系统发力,形成环环相扣、久久为功的工作闭环。 制度是“骨架”,确保有章可循。唯有这副“骨架”坚挺有力、结构稳固,作风建设才能跳出“短期整治成效显著、长期推进易反弹”的怪圈,真正实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为优良作风的培育与延续提供坚实支撑。基层单位结合实际形成全链条、无死角的制度覆盖,让制度不再是模糊笼统的“要求”,而是可感知、可遵循的“标尺”,为作风建设划定清晰的行为边界。同时,制度并非一成不变的“静态文本”,需结合时代发展与实践变化,及时回应新问题、新挑战,在保持核心标准稳定性的基础上,赋予制度适应现实需求的“弹性空间”。制度为作风建设提供了“长效化”的底层逻辑。当制度从“外在约束”转化为“内在准则”,当作风要求从“阶段性任务”转变为“常态化准则”,“一阵风”式整改的弊端或得以破除。 思想是“灵魂”,确保内生动力。唯有灵魂充盈、信念坚定,作风建设才能突破“外部约束依赖症”,从“要我改”的被动服从,转向“我要做”的主动践行,真正激活持久向好的内生动力。作风问题的根源,从来都不在于行为表象的偏差,而在于思想深处的认知错位——或是政绩观扭曲导致急功近利的形式主义,或是宗旨意识淡薄催生漠视群众的官僚主义,或是理想信念松动引发贪图安逸的享乐主义。当“求真务实、为民服务”的理念真正融入党员干部的思想认知,当“艰苦奋斗、担当作为”的信念成为内心深处的价值追求,作风建设便有了无需外力强制、却能自觉坚守的内在准则。唯有始终抓住思想引领这个根本,才能让作风建设摆脱“外力推动时前进、约束减弱后反弹”的困境,真正从根源上激活持久向上的内生动力。 监督是“保障”,确保落地见效。唯有监督有力、约束有效,才能防止制度空转、思想松动,确保作风建设的各项要求从“纸面”落到“地面”,真正实现落地见效。作风建设绝非“一劳永逸”的任务,即便有完善的制度框架、坚定的思想共识,若缺乏常态化的监督护航,仍可能因“惯性思维”“侥幸心理”出现偏差,甚至让前期成效付诸东流。监督这一“保障”的核心价值,在于以外部约束倒逼内在自觉,让作风建设的“规矩”真正成为不可逾越的“底线”。通过“时时在线”的审视与提醒,让党员干部时刻感受到约束的“存在感”,不敢轻易触碰作风“红线”。唯有始终把监督挺在前面,以有力的约束守护制度权威、巩固思想成果,才能避免作风建设陷入“抓一阵、好一阵”的循环,真正让优良作风扎根落地、常态长效,为事业发展筑牢坚实的作风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