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THANATOS 于 2025-10-17 16:03 编辑
社区作为城市治理的“神经末梢”,既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党群关系的晴雨表。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如春风化雨般重塑基层工作生态,推动社区治理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蜕变,让群众真切感受到“看得见的变化、摸得着的幸福”。这场始于作风之变的深刻变革,正在书写新时代基层善治的精彩篇章。 曾经,一些社区陷入形式主义泥潭:文山会海消耗精力,过度留痕捆绑手脚,迎来送往耗费资源。如今,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入人心,基层干部卸下包袱轻装上阵。成都清泉社区的创新实践颇具代表性——他们将会议室搬到早茶摊头,用热气腾腾的“早餐会”收集商户诉求;在梧桐树下摆开板凳,与居民唠嗑中化解矛盾纠纷。这种接地气的工作方式转变,源于对八项规定的忠实践行。当社区书记带着豆浆杯讨论越门经营整治方案时,当干部们挽起袖子帮菜农装筐时,群众看到的不再是端坐办公室的官僚形象,而是真正俯下身子倾听民声的服务者。 八项规定带来的不仅是工作场景迁移,更是治理思维升级。涌泉街道明光社区面对地铁开通后的占道经营难题,没有简单采取驱赶措施,而是把会场设在地铁站台阶上,让商户、居民、摊主围坐商讨解决方案。最终形成的错峰摆摊、共享停车等约定俗成的规矩,既维护了市容秩序又保留了民生温度。这种协商共治模式的成功,印证了中央八项规定破除形式主义桎梏后释放的治理活力。正如四川大学研究员所言:“当党群议事会的茶香盖过基层形式主义的虚火,中国式现代化的群众基础也将更加坚实。” 作风转变催生治理效能提升。数据显示,各地通过精简会议活动、压缩文件简报腾出的时间和精力,正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温江区多个社区建立起“爱邻议事日”“书记面对面”等常态化沟通机制,使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天来汇景小区树木补栽工程就是典型案例:支部书记带领党员、物业和居民代表共同规划园区绿化布局,在民主协商中化解了积压多年的物业费纠纷。这种开放式决策过程,让每棵树的位置都承载着民意分量,使社区事务成为众人划桨的大合唱。 数字技术赋能下的精准治理同样可圈可点。依托智慧平台收集社情民意已成常态,但基层工作者并未因此忽视传统交流方式的价值。恒大新城架空层改造项目充分体现虚实结合的智慧:前期通过线上问卷征集意见,后期组织线下实地踏勘时发现儿童活动设施不足的问题。最终建成的“亲邻坊”里,老人健身器材与孩童攀爬架相映成趣,这个充满生活气息的空间设计,正是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交融的产物。 更令人欣喜的是,八项规定催生的良性互动正在重构社区文化生态。越来越多的居民受感召加入志愿者队伍,退休教师组建课后辅导班,退休医生开展义诊服务,手艺人传授非遗技艺……这些自发组织的公益活动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邻里互助的新风尚。曾经门庭冷落的党群服务中心如今热闹非凡,包饺子比赛、书法展览等活动让公共空间充满欢声笑语。这种变化背后,是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带动的社会效应,彰显出优良党风对民风的引领作用。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从中央到地方建立的月报制度持续强化监督约束,确保八项规定不是一阵风。各地纪检监察机关定期通报典型案例形成有力震慑,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值得关注的是,新规不仅盯住公款吃喝等显性问题,还着力整治隐形变异的“四风”——比如以培训名义变相旅游、用电子红包代替实物福利等新型违纪行为均被纳入监管视野。这种与时俱进的监督机制,为社区治理注入源头活水。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回望,中央八项规定已超越单纯的纪律要求,演化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推手。它教会我们:最好的治理不是居高临下的管控,而是平等对话中的共建;不是整齐划一的标准答案,而是因地制宜的创新探索;不是短期突击的运动式整治,而是润物无声的日常坚守。当社区工作者放下官腔讲乡音、脱下西装穿布鞋时,他们收获的不仅是群众信任,更是基层治理最宝贵的资源——民心。 基层善治之道,贵在恒久为功。期待更多社区以八项规定为支点,撬动治理体系创新变革,让党的执政根基深深扎进泥土之中,绽放出更美的为民之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