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民政工作作为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重要桥梁,其成效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如何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让民政工作真正暖到群众心坎上,是我们必须答好的时代考卷。 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准政绩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人必须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了政绩观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民政工作事事关乎民生,件件连着民心。在制定政策时,要多想一想“这是不是群众真正需要的”;在分配资金时,要多问一问“这样安排群众满不满意”;在优化流程时,要多考虑“这样办群众方不方便”。唯有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我们的工作才能真正赢得群众认可。 要深入践行务实作风,夯实政绩基础。正确的政绩观,要靠务实的工作作风来支撑。当前,我们要着力推动民政工作实现“三个转变”:从“等群众上门”向“送服务上门”转变,主动深入基层、走进群众,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发现真问题、了解真需求;从“我要怎么办”向“群众要怎么办”转变,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邀请群众参与政策制定和效果评价;从“材料政绩”向“实效政绩”转变,坚决破除形式主义,不以台账厚度论英雄,而以群众笑脸定成败。 要潜心耕耘潜绩工程,彰显政绩成色。民政工作的许多成效往往体现在细微之处。这些工作看似平凡,却承载着千家万户的期盼。我们要甘于做铺垫性工作,乐于抓未端治理,把那些不显山不露水却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做实做细做好。要拿出“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甘当服务群众的“铺路石”,在日积月累中增进民生福祉。 要坚决守牢廉洁底线,永葆政绩本色。清正廉洁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也是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政绩的重要保证。民政工作涉及大量资金发放、资格审核等事项,社会关注度高,群众敏感性强。我们要始终保持敬畏之心,严格执行各项纪律规定,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持续优化办事流程,压缩自由裁量空间,让群众办事不再需要“找熟人”“托关系”。唯有如此,民政工作才能获得群众信任,赢得群众支持。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让我们牢记为民初心,校准政绩刻度,用真心换真情,以实干赢民心,努力书写新时代民政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答卷,为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