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URL:file:///home/user/桌面/2025.7月东星村-戚宇杰-网宣.doc 中办、国办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如清风破雾,吹散了基层工作的“形式主义尘霾”。它不仅回应了基层干部“卸下包袱干实事”的心声,更以制度刚性划定红线,让基层治理重新锚定“为民服务”的核心目标。 形式主义是基层治理的“顽瘴痼疾”。有的地方陷入“文件循环”,一份政策刚下发,配套报表、总结要求便接踵而至;有的督查考核“唯痕迹论”,干部白天拍佐证照片、填制式表格,夜晚熬夜整台账、写汇报材料;还有的政务APP“指尖加码”,同一项数据要在四五个平台重复录入。曾有乡镇干部直言:“一周开6场会、报9份表,真正能下村解决村民难题的时间,凑不齐3个小时。”这种困境消耗着干部干事热情,让惠民政策在“层层留痕”中打折扣,也悄悄拉开了干群距离。 《规定》的出台,精准击中形式主义“要害”。从“发文严控字数,倡导5000字内短文”到“会议能并则并、优先线上开”,从“督查不搞‘一刀切’,不强制事事留痕”到“清理冗余APP,杜绝重复填报”,每一项要求都对准基层痛点。尤其明确“借调干部不超期限”“规范创建示范活动”,更是补上了以往减负的“漏洞”,让基层干部能卸下“无用包袱”,把精力真正用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上。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若想避免“纸上减负”,需构建“上下联动”的落实体系。一方面,各级党委要扛牢主体责任,领导干部带头“少发文、开短会、轻督查”,坚决杜绝“以文件落实减负”的新形式主义;另一方面,要畅通基层监督渠道,对违规“加码”行为及时问责,让《规定》真正“长牙带刺”。同时,基层干部也需转变观念,把“减负”红利转化为“实干”动力,多到田间地头听民意,多帮群众解决“家门口的难题”,用实绩赢得信任。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从不是“一阵风”,而是场“持久战”。随着《规定》落地见效,基层干部定能从“文山会海”中解脱,以“轻装上阵”的姿态投身治理。届时,乡村振兴会更有温度,民生福祉会更有质感,基层这片干事创业的土壤,也将生长出更多为民办实事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