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办公灯光下,总有一些身影在堆积的文件中埋首,不是为解决亟待处理的民生问题,而是为应对各类突发的检查考核。这样的场景在基层屡见不鲜,当《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的政策春风拂过,那些被琐碎事务缠绕的基层力量,终于看到了回归工作本质的希望。 基层工作的核心本应是扎根群众。他们熟悉基层的每一处细节,了解群众的真实需求,本该是政策落地的执行者、群众心声的倾听者。但在现实中,不少基层工作者却陷入了 “文山会海” 的漩涡,大量时间被消耗在文字材料的撰写与修改中,会议一个接一个,让实际服务群众的时间被不断压缩。过度强调留痕的考核方式,更是让工作重心发生偏移 —— 为了满足记录要求,精力被放在形式化的流程上,而真正关乎群众利益的实事却被搁置,服务的本质在形式的包装下逐渐模糊。 形式主义的滋生,往往与官僚主义的存在密切相关。部分上级部门在部署工作时,缺乏对基层实际情况的调研,仅凭主观判断设定指标、划定时限,导致基层在执行过程中面临诸多不切实际的压力。更有甚者,将基层工作视为展示自身成绩的舞台,检查工作时只注重表面呈现,忽视实际成效,不深入现场了解真实情况,不倾听群众的真实反馈。这种脱离实际的工作方式,不仅让基层工作者疲于应对,更可能使政策在落地过程中出现偏差,影响群众的切实利益。 为基层减负,并非降低工作标准,而是要剔除不必要的负担,激发基层的工作干劲。《若干规定》的出台,正是为了打破那些束缚基层手脚的形式化枷锁。减少不必要的会议和文件,让基层工作者有更多时间走进群众、了解民情;优化考核评价体系,将群众的满意度作为重要衡量标准,而非仅仅关注材料的完备程度;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让敢于担当、勇于实干的基层工作者能够放下顾虑,全身心投入工作。实践证明,只有让基层工作者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他们才能将精力集中到解决实际问题上,真正发挥基层工作的效能。 整治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需要各级部门协同发力。上级部门应率先转变工作作风,多开展深入细致的调研,全面了解基层实际情况,减少表面化的检查;基层工作者要勇于对不合理的要求说 “不”,及时反映实际困难,以实干精神推动工作开展;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监督,让形式主义的 “花架子” 无处藏身。只有各级都秉持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才能构建起良性互动的工作氛围。 基层是政策执行的关键环节,也是连接群众的重要纽带。让基层工作者卸下不必要的包袱,轻装上阵,他们才能真正深入基层,用实际行动回应群众的需求,用实干成果赢得群众的信任。期待《若干规定》能够真正落地见效,让基层工作者摆脱形式主义的困扰,在服务群众的岗位上充分发挥作用,让实干精神在基层生根发芽,结出丰硕的民生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