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21条硬核举措直击基层治理痛点,为基层干部卸下“包袱”、轻装上阵注入制度动能。这一文件的出台,既是对党中央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坚定回应,更是以制度刚性破除顽瘴痼疾、激活基层治理效能的关键一招。 刀刃向内,直指形式主义“病灶”。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但长期以来,形式主义却像一道无形的墙,让基层干部陷入“文山会海”“过度留痕”的泥潭。《若干规定》以“靶向治疗”的精准性直击要害:严控文件数量,要求地方和部门年度发文“只减不增”,并明确禁止以“白头文件”“便笺通知”规避管理;严控会议规模,规定综合性会议每年不超过1次,市县两级统筹减少乡镇干部参会频次,让“层层陪会”“开会传达不过夜”等乱象成为历史;严控督查考核,明确中央部门每年对地方督查不超过1次,禁止以“调研之名行考核之实”,更杜绝“千分制”“排名通报”等变相施压手段。这些条款如同一把把手术刀,精准切除形式主义的“毒瘤”。 制度赋能,激活基层治理“末梢神经”。减负不是目的,赋能才是关键。《若干规定》在“减”的同时,更注重“增”的实效。例如,针对基层权责不清的问题,明确要求省级党委政府建立乡镇(街道)职责清单,推动“责权一致、责能匹配”,防止部门以考核为名向基层转嫁责任;针对“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规定清理整合面向基层的政务应用程序,防止功能异化,让基层干部从“群里吼”回归“实地走”。更值得关注的是,文件首次以党内法规形式明确“不向县及以下单位借调干部”,并严控借调市以上单位干部的期限和审批程序。这一规定直击基层“人少事多”的痛点,让基层干部不再被“抽调”折腾,真正实现“基层的事基层办”。 长效治理,以制度刚性守护减负成果。形式主义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必须以长效机制巩固治理成果。《若干规定》通过“计划管理+动态监测”构建闭环体系:发文、会议、督查考核均实行年度计划备案,未纳入计划的不得开展;中央层面专项工作机制定期督查,对典型问题公开通报;落实“三个区分开来”,防止问责泛化,为基层干部撑腰鼓劲。 以减负之效,促发展之进。基层稳则天下安,基层强则国家强。当基层干部从“台账”中解放出来,当乡镇会议室不再“座无虚席”,当政务APP不再“叮咚作响”,他们就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乡村振兴、民生改善、社会治理等实干领域。数据显示,某省实施减负政策后,基层干部走访群众时间增加40%,群众满意度提升15个百分点——这正是制度红利转化为治理效能的生动写照。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的出台,彰显了党中央破除形式主义顽疾的坚定决心。它不仅是一份文件,更是一份承诺、一份期待。期待各地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让基层干部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书写更多“基层出彩”的生动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