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严格执行。这份直指形式主义顽瘴痼疾的规定,犹如一剂猛药,彰显了党中央推动基层减负常态化、制度化的坚定决心,为激发基层干事创业活力提供了坚实制度保障。 形式主义是基层难以承受之重,必须坚决纠治。 长期以来,文山会海、过度留痕、频繁考核、变相借调等问题,消耗了基层干部大量时间和精力,使其疲于应付各种形式主义任务,难以真正深入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若干规定》直击痛点,从精简文件会议、规范督查检查考核、清理政务应用程序等七大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招招见实,旨在彻底解除束缚基层干部手脚的无形枷锁,让他们能够轻装上阵、心无旁骛地抓落实、促发展、服务群众。 减负赋能并举,方能释放基层治理效能。 《若干规定》不仅做“减法”,严控总量、频次和规模,防止“红头变白头”、“考核线上化”等隐形变异问题;更注重做“加法”,通过规范借调、明晰权责、清理挂牌和证明事项等措施,为基层明责、赋权、增能。这意味着减负不是简单放手,而是通过建章立制,推动资源下沉、权责匹配,让基层有权有物有人,有能力承接好各项任务,从根本上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落实是关键,必须动真碰硬、常抓不懈。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容易反弹回潮。这就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切实扛起主体责任,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以上率下,破除“心中形式主义”。纪检监察机关要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对顶风违纪、变通规避的行为严肃查处。同时,要畅通基层反馈渠道,将执行情况纳入巡视巡察,形成长效机制,确保《若干规定》的每一条款都能从“纸面”落到“地面”,真正让基层干部感受到减负的实效。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为基层减负松绑,就是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夯土筑基。这份《若干规定》的出台,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的重要举措。唯有彻底破除形式主义的束缚,才能让基层干部回归服务群众的本位,凝聚起实干兴邦的磅礴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注入源源不断的基层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