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发展的根基所在。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坚持人民至上、厚植为民情怀,不仅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唯有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才能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厚植为民情怀,首先要站稳人民立场。立场决定方向,方向决定道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的浴血奋战,还是改革开放时期的开拓进取,亦或是新时代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我们党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今天,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各级党员干部更应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以百姓心为心,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工作的根本标准。 厚植为民情怀,关键在于践行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要真正走进田间地头、社区街巷,倾听百姓呼声,了解群众疾苦,解决实际问题。近年来,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的持续推进,再到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的不断改革,无不彰显出党和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是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举措,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厚植为民情怀,必须强化责任担当。为民服务,不能停留在嘴上,而要落实在行动中。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员干部必须勇于挑重担、啃硬骨头、接烫手山芋。在疫情防控一线,无数医务工作者和基层干部逆行出征;在抗洪抢险现场,广大党员冲锋在前;在乡村振兴战场上,驻村干部扎根泥土、默默奉献。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人民公仆”,什么是“为民担当”。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履职尽责、奋发有为。 厚植为民情怀,还需提升服务能力。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群众的需求日益多元化、精细化。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要善于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提高决策科学性和服务精准度;要完善群众参与机制,拓宽民意表达渠道,让人民真正成为社会治理的参与者、受益者、评判者。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从“管理”向“治理”的转变,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厚植为民情怀,不仅是一种情感归属,更是一种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 唯有厚植为民情怀,方能行稳致远;唯有根植人民沃土,方能枝繁叶茂。让我们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书写新时代为民服务的精彩篇章,共同绘就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壮丽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