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基层工作者于深夜面临十多个政务 APP 打卡任务、十几份待填报表格以及明日三个迎检会议通知时,这种令人倍感压力的场景,在基层并非个例。形式主义犹如层层枷锁,已然将基层干部的精力与热情禁锢于文山会海和无尽的留痕工作之中。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宛如一把精准的钥匙,正尝试解开这些束缚。 新规以强劲之势直击基层痛点的核心。在文件管理方面,对文件数量实施强力约束:实行计划管理与总量管控,严密防范以“红头”变“白头”的方式规避规定的行为;在会议组织方面,强力遏制会议泛滥现象:未经批准,不得随意召开直达基层的会议,严格控制陪会情况;在督查检查考核方面,强力规范相关工作:中央部门计划内事项原则上每年每部门不超过一项,且严格控制频次与总量。这些规定并非空泛之谈,而是凭借具体数字和明确禁令,为基层工作者减轻负担。 更具深刻意义的减负举措,在于厘清权责边界。《规定》要求建立健全乡镇(街道)职责清单,并明确“不得将村(社区)作为行政执法、城市管理等事务的责任主体”,从根本上堵住了上级部门“甩锅”的途径。同时,对随意要求村级组织挂牌、设立机构、出具证明等行为予以禁止,为基层组织消除身份定位的困境。更为令人鼓舞的是,政务应用程序的清理整合明确针对“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严格控制数量、整合功能、禁止强制打卡排名。当“留痕”工作让位于务实行动,基层干部终于能够放下手机,迈开脚步,深入社区街巷。 新规的生命力在于有效执行。《规定》构建了从中央专项工作机制到各级党委主体责任、纪检监察机关强化监督的严密保障体系,并将落实情况纳入巡视巡察监督范围。这要求我们既要警惕以“调研之名行督查之实”的变通做法,也要防止“一票否决”换汤不换药的现象。唯有压实责任、真抓实干,才能确保新规转化为基层工作者脸上的轻松笑容和深入基层了解民情的实际行动。 当表格数量减少、会议安排精简、督查工作务实、考核标准精准时,基层干部被形式主义长期占用的精力,终于能够重新回归服务群众的本职工作。这份《规定》所释放的巨大效能,终将转化为点亮街巷路灯、疏通社区水管、排解百姓忧愁等诸多具体行动。减负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让基层干部在摆脱束缚后,真正扎根基层,将工作政绩书写在群众满意的神情之中。 吕晓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