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人才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中国人才竞争力指数位列世界第五,却在人才效能指标上排名第 25 位,这一鲜明对比揭示了一个关键命题:如何将制度优势转化为真正的人才红利?答案就在于全面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事业一体化发展。习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这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 教育筑基、科技赋能、人才驱动,三者辩证统一、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创新发展的 “铁三角”。党的领导确保了这一系统工程的协同推进。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办好人才的事情,根本靠党。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人才发展道路的最大优势,体现在战略引领、资源统筹和制度创新的各个层面。 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正在向 “需求导向” 转型。西南大学通过关停并转 37 个传统专业、新增 13 个战略急需专业,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需求的精准对接。廊坊师范学院 2025 年科研评价改革加大对应用型研究成果的倾斜,推动了 “产学研用” 一体化,这种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正是党领导下教育改革的方向所在。 科技创新是人才价值实现的重要载体。2025 年上半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9.5%,研发经费投入占 GDP 比重接近 2.7%,超过欧盟平均水平。这些数据背后,是党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长江学者主持的 400 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三大科技奖励,在《自然》《科学》等顶尖期刊发表论文数百篇,彰显了高端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人才作为创新的核心要素,其发展环境持续优化。郑州市 2025 年计划实现专业技术人才总量 118 万人、技能人才 350 万人,这种规模化培养与精准化引进并重的策略,体现了地方党委政府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的具体作为。从全球视野看,中国在人才规模和人才环境指标上的优势,正通过党的领导转化为更持久的竞争力。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就一定能形成教育兴、科技强、人才旺的良性循环,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让我们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推进人才强国战略,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长,共同谱写新时代的人才华章!
|